在董家口冉冉升起的“蓝色畅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30浏览次数:965

   青岛是一座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青岛港口各项生产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港口对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经济能量的积聚和辐射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对矗立百年的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交付给青岛"尽快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的重要使命,由此,承接着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董家口港区,以华丽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正如每一个由运输枢纽和工业基地向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方向发展的全球先进港口一样,董家口从降生开始,就注定了其第四代现代物流大港的责任和命运。

  高起点:董家口破题第四代物流大港

  青岛董家口港区,毗邻东北亚、依托环渤海湾,近海水深平均-15米,距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址。港区陆域面积广阔,沿岸地势宽广平缓,且地质状况良好、稳定,既非常适宜大项目建设,同时也给港口装卸提供了充足的储运空间和交易场地。不仅如此,港区经济腹地辽阔,辐射七省三区,总面积达87.3万平方公里,为港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腹地支撑。

  港区距国际主航道不足10公里,东距青岛前湾港37海里、距青岛国际机场75公里,胶州湾海底隧道与青岛滨海公路南段连接后直达董家口港区。同时,通过高标准规划"三纵两横"疏港公路,将实现与同三高速、南济青高速等道路的有效对接。青连铁路在董家口港区设有站点,通达、便捷的集疏运条件为建设物流交易港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

  除了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董家口在规划提出的"第四代物流大港"的概念,使其在降生之时就有了与传统港口不同的定位水平。

  据悉,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港口作为国际运输的枢纽接口和国际经贸的支撑平台,其参与经济腹域的资源要素配置、综合物流配送的作用正在凸现出来。港口在功能上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的第三代港口功能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当供应链管理日趋成熟时,港口在供应链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着剧变。

  "探索第四代港口的功能特征,揭示港口发展的新规律,把握机遇,提升港口竞争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和业内专家学者迫切关注的问题。"青岛市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军对《经济参考报》说。

  王志军认真研究了全球港口业发展趋势后认为,何谓第四代港口,虽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认为第四代港口应具备6大条件:大型深水码头、涵盖整个城市的临港产业,即港城一体化;国际区域性总部经济;广阔纵深的陆向腹地;发达的交通物流网络;与国际经贸管理完全接轨的自由贸易政策体系。同时在基本理念上也已达成共识,即港口发展与物流发展密不可分,港口的际代层次与港口物流功能有极强关系。

  王志军介绍说,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港口如德国汉堡港、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等,生产力早已从单纯的码头装卸中解放出来,纷纷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建成了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物流集散地、转口贸易型物流基地和进出口货物分拨中心。而我国港口规模虽然早已高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长期对港口行业评价体系局限于吞吐量和集装箱量,软环境上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多数港口专注于传统装卸业务,港口的发展很不平衡,一部分港口仍处在从第二代向第三代港口发展的阶段,还有相当部分处在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变之中。

  在王志军眼中,董家口港区,已经走在了国内多数港口的前列。根据规划,董家口港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约35.7公里,泊位数112个,建成后总通过能力达3.7亿吨,超过当前青岛港口总吞吐能力。按照"科学开发,深水深用"的原则,规划了3个超大型矿石和3个超大型油品泊位,可以满足世界最大的矿石船、油船靠泊。港区采用先进的"外围环抱式、港池内侧大突堤相间"理念,规划四大专业港池,确保最大限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同时,董家口港区通过参与青岛港口间的分工协作,将实现胶州湾内货种的有序转移,建成以干散货、液体化工为主的综合性港区,前湾港区将逐步发展成为集装箱专业港区,形成"湾内完善、湾外发展、功能互补、协调推进"的格局。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港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装卸运输中心,而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节点。

  深挖掘:破解"董家口指数"的战略意义

  根据规划,董家口港区不仅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更要建成对我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大宗物资交易中心,并被赋予了区域金融中心的意义。

  根据规划,董家口港区先期将通过建设超大型矿石码头和油品码头,带动搭建以大宗生产物资为主的大型散杂货交易平台,以石油交割库为主的大型能源中心和以中石化LN G为主的现代化洁净能源基地,最终建成大宗物资交易中心。而未来随着交易量增大,交易信息的集聚,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也将成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城市的必然选择。

  据介绍,目前,港区已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级码头运营商、物流贸易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引进的瑞士摩科瑞、新加坡万邦等所有项目,均由本地国有资本参股控股,不仅吸纳了充足的资金共同参与港区开发,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世界要素保证了未来稳定发展。

  "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将使现代物流企业、贸易企业、航运企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板块上下游环节集聚港区,实现多方获利共赢。"王志军表示,首先,对供货方而言,由于港区可以接卸世界最大的矿石船、油船,供货方凭此可以极大降低物资的运输成本,同时可直接把货源放在需求所在地进行销售,不仅能更快地应对市场变化,还能减少海运费波动带来的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对需求方而言,不再采用传统采购货物的方式,可以直接利用交易中心内的信息和设施来减少物流成本,节省搜寻货物、水路运输、码头装卸等中间环节,同时避免了对物资价格无法掌控,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造成成本风险的问题,增强了用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港区物流园内的分拨中心和期货交割库可为国内企业提供长期、不间断的供货,相当于为企业建设了一个原材料储备基地,使企业可以集中资金用于生产,实现资金链的最优化。第三,对码头企业而言,除用户企业来货外,还大大增加了货物存储量的装卸,不但获得了传统的装卸收入,还可以从堆场、物流等方面获得叠加收益。第四,对当地政府而言,可以使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集聚在港区,带动当地金融、货代、船代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以港区引进的国际大型铁矿石物流项目为例,每年至少可以保证5000万吨的矿石存量,以每吨190美元的均价计算,港区内堆存矿石价值将达到600亿人民币,按每年交易一次、5%的税率计算,就可以给财政带来30亿元的税收。

  "董家口指数"是王志军口中的新词汇,其背后蕴藏着的金融意义更是董家口港区的发展目标之一。

  他解释说,大宗物资的大进大出和大仓储必然带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港区汇聚,吸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航运交易、融资、海上保险、海运资金结算等业务,促进航运金融产品多元化,带动青岛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来,大宗物资在董家口港区集聚,港区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其价格波动及下游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界的"董家口指数"也将应运而生。

  "纵观上海、香港等世界著名的港口带动其成为金融中心的案例,我们认为,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港口经济发展,特别董家口港区大宗物资交易中心建设,将对青岛发展区域性金融城市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王志军雄心勃勃得说,只要抓住机遇,统一认识,科学谋划,规范操作,加大推动力度,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展成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辐射功能强、金融环境优良、金融产业化程度高的金融中心城市,为青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城市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同时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率先破题,在全国港口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率先突破,使山东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使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地位更加突出。

  广带动:港城联动演绎绿色生态典范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王志军一直强调港城联动的概念。他说,目前,世界港口已进入港城同步规划的阶段,先进地区港口在建设初期,均提前对港区、产业区、生活区等进行综合规划,但城市和港口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一直是国内外港口难以突破的问题。"港连着城,城连着港,港污染了城,城限制了港"成为一个怪圈。因此,需要将港口和城市作为有机整体,对港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既要着眼于当前,更应当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城协调发展。

  谈到绿色生态港城,王志军如数家珍。他说,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港口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港口界纷纷提出了绿色港口的发展理念。所谓绿色港口,就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获得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港口,港口开发营运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港区的生态环境系统能自动恢复。第四代港口的发展必须满足港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在发展的同时节约资源、能源,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友好,并调整港口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保障港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董家口绿色示范港区的过程中,董家口人始终把"环保优先"作为港区开发建设的第一要务---在工程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港区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到防治污染的设施、设备、环境绿化及美化设计与港区工程主体设计同时进行,从源头控制港区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注重土地、海洋资源科学规划和集约利用。在港区规划中,专题编制土地集约利用和区域用海规划,科学利用资源,控制使用强度,提高资源效益,避免过度占用岸线、土地资源,导致港区发展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注重绿地规划,建设 港 区 绿 色 生 态 系 统 。 目 前 港 区 规 划 绿 化 率 高 达11.2%,位居全国乃至世界港口前列。

  "我们在引进项目之初就把好项目引进的源头关,建立投资项目筛选制度,从源头上阻止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入港区,并在入驻时签订《管理公约》,约定最大限度地采取新技术、新能源进行生产。"青岛市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新闻办主任陈世平告诉记者,董家口为了绿色、生态的目标,已经拒绝了300多亿元的项目。

  王志军不认为这是一种损失。他说,新开发的董家口港区面临青岛新一轮科学规划与布局发展的难得机遇,急需将港与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当超前和高起点统筹规划。而目前青岛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建设大青岛,正在谋划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无疑为董家口港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因此,在他的指挥下,董家口港区不仅在筛选项目过程中精挑细选,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也尽量采用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的营运管理方案。在运营管理中,港区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做到生产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不对港区海域内的生态系统造成健康威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港区首先建立了绿色信息系统,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减少操作环节,提高装卸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其次,港区注重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中水回用、场区雨水资源化。同时将充分依托科研、设计单位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实力,积极探索雨、污水综合利用新模式,将港区的雨水、污水全部引入循环系统,处理后用于散货堆场喷淋。第三,港区注重推行环保工艺,创新矿石堆场建设。结合港区地形和开挖需要,大力推行半地下式堆场,并利用防护绿化实现堆场的生态防风墙,避免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第四,港区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完善港区环境管理体系。倡导优先使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与生态技术,通过集约化经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是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应用,大力实施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与第四代港区相适应的文明环保港区环境,实现港区及其腹地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王志军指出,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必须有自身的增长极或发动机,董家口港区作为西海岸区域的一个世界级深水大港,理应成为经济新区的新引擎。"以港口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港口提供更多的货源保障,以城市建设的水平提高为港口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预计三到五年内,港区可达到亿吨能力。至2020年,通过能力将达到3.1亿吨,人口可达40-50万人,G D P可达2000亿元,财政收入可达150亿元。"他预测道,通过把港区这个增长极做大做强,带动钢铁、装备制造、重化工等产业集群和周边城市崛起,加快构筑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互动发展格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国际新港城。

  届时,通过最大限度发挥港城对周边带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圈,带动青岛西海岸蓝色经济发展,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港口和城市融合的典范,董家口港区,将真正成为青岛西海岸蓝色经济的有力引擎。

  一家海洋科技企业的世界梦想

  青岛市崂山区的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双瑞"),是一家典型的做"蓝色"生意的高科技公司,其目前在国内腐蚀控制和水处理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青岛这个中国海洋科技的前沿阵地,青岛双瑞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以更加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瞄"上了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这个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了追求世界梦想的征途。

  坐落于青岛市崂山区的青岛双瑞不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员工总数仅226人;但它却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典范---公司员工中有研究员11人,高级工程师32人,技术人员100余人,注册一级建造师11人,一级项目经理14人……

  在该公司总部大楼的会议室内,公司副总经理王洪仁接受了《经济参考报》的专访,他说,青岛双瑞目前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典型的"蓝色硅谷"产业,尤其是在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这一领域,可谓深具市场前景。

  据悉,船舶压载水包含各种不同浮游生物和病原体,其中有害生物物种可随船在全球传播,成为各大洋之间生物物种入侵的主要根源。对此,国际海事组织于2004年制定了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性公约---《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简称《公约》),要求到2017年底前全球现有及新造远洋船舶必须按照时间表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这就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压载水管理系统研发要求高、难度大、历程长、程序复杂严格,必需按照《公约》的要求,在国际认证(ISO 17025)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通过相关的活性物质分析、生物毒性试验等环境安全风险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求通过权威专业检测机构对人员、船舶、腐蚀等方面的安全评估要求。

  "我公司2006年决定开始在船舶压载水系统的技术上进行攻关时,很快就聚集了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当时我们不禁感叹,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人才更容易,而且青岛的海洋科技基础确实好!"王洪仁说,不仅如此,公司研发这一系统,还需要各类海洋科技研究机构的支持和配合,青岛在这一点上也颇具优势。

  据悉,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局一所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1个国家级、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22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及10个海洋数据库。拥有涉海两院院士19人,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也正在加快建设。不仅如此,青岛也创造了众多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50%。全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这里海洋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在多个领域都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青岛‘蓝色硅谷’的科研氛围中,我公司的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载水管理系统。但是,在批量生产的时候,却发现土地成为了限制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王洪仁说,在走向市场化生产过程中,青岛双瑞急需新征土地建设生产厂房,但在公司大楼周边,却没有多余的工业用地了。"为了支持我们这个项目,崂山区专门把36亩商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宁肯‘亏本儿’也要提供给我们,这就充分说明了青岛市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力度。"他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青岛双瑞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还获得了青岛市、山东省的一些财政资金支持。

  今年10月26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山海关造船重 工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签 订 了76000D WT散货船等多条新造船舶的压载水管理系统供货合同,标志着青岛双瑞公司的压载水管理系统陆续获得批量订单。

  目前,青岛双瑞不仅拥有先进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可靠的压载水管理系统装置,还建立了完善的全球性技术服务和售后保障网络。这家成长于"蓝色硅谷"的海洋科技企业,正积极拓展压载水管理系统业务,争取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压载水处理领域的全球性品牌。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