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航运服务全要素,提高现代航运服务业务的对外辐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
得益于一代代港航人的不懈奋斗和经济、金融、贸易等大环境的优化提升,上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百强航运企业和国际航运组织在此集聚,海事法律与仲裁、航运融资与保险、海事教育与研发、航运咨询与信息等服务能级进一步提高。
依托有着170多年港航产业发展历史的虹口北外滩,虹口航运企业从2007年的1600余家增长到2019年年底的4700余家;以陆家嘴地区为重点,浦东新区注册航运企业数近8000家。
发挥集聚效应航运"巨舰"锚定上海
2016年2月18日,由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重组产生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航运竞争力,充实巩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和地位。
成立伊始,中远海运就拥有了4个"世界第一":船队综合运力达到1114艘,共8532万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一;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达到365艘,共3352万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一;油轮运力达到120艘,共1785万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一;杂货特种船队运力达到300万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一。
"在这艘‘巨舰’扬帆启航之际,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集团的发展壮大搭建了广阔平台,也为我们破浪前行提供巨大推动力。"中远海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制定了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服务以及"互联网+"等"6+1"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并将集装箱运输、能源运输、航运金融、装备制造、港口等专业公司总部相继落户上海,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据《201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统计,上海已拥有40余家、全球最多的世界百强集装箱公司分支机构。
为什么上海成为众多航运企业的选择?或许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找到线索。
随着全球船舶大型化发展,不论是集装箱船还是国际邮轮,船宽超过40米已十分常见。按原有通航规则,若两艘船宽总和超过80米,则只能单向通行,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效率受到严重制约。
急企业之所急,上海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牵头研究长江口扩能的可行性。在交通运输部及上海海事局、长江口航道局、东海航保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找到利用航槽两侧100米边坡提升通航能力的办法。无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即可通过技术手段使长江口航道的通航能力提升20%以上,用上海智慧、创新思维解决港口航运企业关注的实际困难,使港航企业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如今,大型邮轮和大型集装箱船舶"超宽交会"在长江口实现常态化运行。也就是说,总宽度大于80米但不超过90米的大型邮轮与大型船舶(邮轮与集装箱船舶、邮轮与邮轮、邮轮与滚装船),在长江口航道可进行双向交会。
规范市场秩序上海航交所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国际国内海运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机制影响,我国航运市场发展初期存在着缺乏有效市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
为规范航运市场,调节航运价格,沟通航运信息,培育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航运大市场,1996年11月,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运而生。
上海航交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围绕"三大功能",做实"三个运价"即运价备案、运价指数、运价交易;打造"四个上海",即上海规则、上海标准、上海交易和上海品牌。
同时,上海航交所也抒写了中国航运业的诸多"第一"。
1998年,在原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首创"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搭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同年,首发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填补国际空白,之后上海航交所再接再厉,打造21大类涵盖各主要运输市场及船员薪酬、"一带一路"、船舶价格等主要指标在内的"上海航运指数(SHSI)"品牌;2009年,交通运输部在上海航交所设立中国唯一的集装箱运价备案中心;2011年,上海航交所首创全球第一个航运运价衍生品电子交易平台,探索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
谈及下一步发展,上海航交所总裁张页表示,航运市场客观存在着运价波动大的特点,给船货双方带来很大的风险,"上海航运指数"为增强市场透明度,为企业决策和避险提供了直观有效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上海航交所正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研发航运指数期货,有望实现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创新突破。
探索政策创新高端产业占比节节高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的推进下,与航运服务相关的多种业务准入门槛得以大幅降低。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并向更高端方向发展。
2019年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达到43.7亿元,全国占比23.5%。其中,船舶险全国占比超40%;货运险全国占比约15%。上海已成为国内航运保险市场中心,2009年以来航运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伦敦和新加坡。
在上海,航运融资服务正逐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航运金融租赁提供发展契机。
据了解,多家在沪注册的金融租赁公司已获得在境内报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资格。截至2019年年底,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累计设立融资租赁母公司1400余家,SPV项目公司近400家。
在船舶检验业务方面,目前上海地区船舶检验业务主要由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上海市船舶检验处和国外船籍社(美、英、挪、德、法、意、日、韩)在沪分支机构承担。全球主要船级社中,14家机构在沪设立区域总部。
在航运经纪、海事仲裁等领域,上海也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2019年,上海海事仲裁院受理案件共81件,其中涉外案件41件,总争议标的7.4亿元,案件受理和争议标的在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持续居90%左右。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受理案件187件,总争议标的6.6亿元。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