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得长江水道而兴的武汉,20世纪初年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12.04%,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对外贸易口岸城市,世人誉称为"东方芝加哥"。
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彼时,川、陕、湘、鄂、豫等内陆省份的粮、棉、茶等农产品,借道武汉港顺江出海,走向全国和海外;海外产品则从长江口进入腹地,在武汉批发分销。对外开放,提升了武汉的国际化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航道、港口建设投入不足,加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的竞争等原因,长江黄金水道一度衰落,"货到汉口即出口"的繁华不再。
作为湖北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外资入口,武汉这个内陆最大国际贸易港能否重新崛起,成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真正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节点",也决定着湖北全域对外开放水平。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整合资源,跨行政区划打造武汉新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内陆大港的复兴。
2010年4月28日,武汉"江海直达"航线复航,从阳逻港到上海洋山港这条"水上高速公路",货物48小时即抵上海洋山港出口大洋彼岸。为内陆地区出口物流利用黄金水道出关筑起了一道快速通道,每箱货物可节约运输成本550美元;中远直达快航,使湖北货物接转欧洲干线班轮的时间缩短了一周。
省委财经办(农办)副主任赵凌云认为,江海直达航线将使武汉新港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
同年12月25日,武汉新港的当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内陆港口,再次跻身中国内河港口第一方阵,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口。
港口经济学认为,港口是国际贸易的"腿"。通江达海的便捷、运输成本的低廉,使武汉新港再次受到货运物流的青睐。据了解,川、渝、豫、湘等内陆省市的外贸货物,以及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销往内地的货物,又开始大量选择在武汉中转。
东接长三角城市群,西联成渝城市群,贯穿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构建航空、水运、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建立国际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一头通向海外,一头伸向内陆各省,武汉正由内陆城市变为"沿海地区",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水上"门户"。"货到汉口即出口",再次成为"武汉共识",武汉正重塑"内陆国际商都"。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