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航运中心软肋何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12浏览次数:99

    "大青天"(大连、青岛、天津)向来是中国北方主要大港,但过去十多年来,大连作为航运中心,发展速度不如青岛、天津,与南方的上海、深圳距离更越拉越大。

  我们历年来都做国内港口绩效评价,大连港2010年的吞吐能力是集装箱吞吐量1500万标箱/年,散杂货物3.5亿吨/年,但去年集装箱实际吞吐量不到600万标箱,而且其中只有300多万标箱是装有货物的"重箱",余下均为"轻箱",即船东用来周转的空箱,尽管也要一装一卸,不过两者的收费和价值不一样,并不能货真价实地反映货物吞吐量。作为地方国企大连港近年来的盈利状况也不理想,各项硬指标乏善可陈。

  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计划2013年建成下水可装载2万标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目前最大为1.2万标箱),他们在中国选定了上海、宁波、厦门、深圳、香港五个停泊港,但大连不在其中,可见在马士基看来,大连这个"东北亚航运中心",实力和地位还不是中国一流的,这是全球顶级船东的试金石,具有标志性意义,值得大连港好好反思。

  其实除了港口本身的吞吐能力外,航运中心需要有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持,机场、火车、公路应与之"四位一体",彼此形成无缝连接。比如一个外地人下了飞机,最好直接能坐地铁或轻轨,或进入市区,或赶到码头,或去长途汽车站,实现"零徒步",即使拖着二三十公斤行李也毫不费劲。像日本东京的成田机场,马上能转乘高速的新日铁去往各地,非常方便。在我印象中,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中,只有上海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的大连能行吗?显然不行。你要在大连机场叫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赶到大连港买船票,再拖着行李到上船的地方,将近1公里远,走得汗流浃背,累的不行,遇到雨雪天气更是无比麻烦。

  大连的市内交通是"只通不畅",堵车严重,高峰期市区车速平均每小时只有10公里,地下没有地铁,马路上既无天桥,也无地下通道,行人乱穿马路,造成堵塞点很多。大连城区是环状而不是放射状的,一个点堵车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这是城市规划没做好。

  是大连市政府财政没钱投入基础设施吗?2010年大连卖地收入在1800亿~1900亿元之间,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名全国第三,这么多钱都干啥去了?应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大连航运中心建设历时十余年,几项主要硬指标不达标,集输运一体化没做到 ,"四位一体"更无从谈起,说不过去。

  大连现有的产业结构也是"瘸腿"的,旅游业引以为自豪,但冬季旅游未发展起来,只有半年的生意,招商引资规模号称东北第一,但产业链特别长、拉动作用最大的汽车产业,始终没有真正做起来。大连有很多汽车配套生产厂,但缺少上规模有影响的整车厂,连地处西部的成都都把沃尔沃招去了,大连只能引入奇瑞这样少数几家国内的生产商,全国有一百四五十家汽车厂,大连才有几家?想当年广州连一个像样的车厂都没有时,大连瓦房店客车厂就远近闻名,现在广州贵为华南汽车业重镇,大连则错失了产业引进良机,连本来的传统优势企业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大连近年来的招商引资,真正污染少、用工多、价值链长、耗能低的项目不多,反而引进了厦门、深圳等城市谈虎色变的PX项目,虽然这个化工厂产值和利润很高,但给大连城市环境带来极大的潜在威胁。大连还过分地引进石化项目,现有年炼油能力已达3000万吨,又准备在长兴岛再建3000万吨炼油项目,一个城市集中了6000万吨产能的炼油厂,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石油冶炼需要大量淡水,大连恰恰又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何况石化、造船等重点产业,对整个东北的产业链辐射能力也不够强。

  近期,大连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末期GDP要到10000亿元,目标很宏大,但政府推动的主导产业不应光是为了GDP增长,更要注重环保和生态效益,否则就是短视,将来得不偿失。

  说到社会民生,大连房价高物价也高,十多块钱才能买一颗大白菜,上百万元才能买套房子,但大连普通人的工资就是涨不上去。

  总而言之,以大连拥有的优势资源和自然条件,GDP年增长率20%一点没问题(目前约15%),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走过国内国外这么多地方,更觉得大连落后于人,常常为此感到焦虑。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经济和航运中心城市是"广大上青天"(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现在不要说跟上海、广州比,连青岛、天津都把大连甩得远远的。到目前为止,我看不到大连的太多利好,GDP增长略高于全国平均数,不过是因为原来的基数较低、起点不高而已。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