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三角 打造新引擎]合作共赢 重塑黄金水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159

引子

  2006年5月16日,一声汽笛长鸣,载重量5000吨的"长海东湖"号驶离阳逻港,开启了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江海直达航线的首航。

  48小时后,"长海东湖"号准点抵达上海洋山港。从7天到48小时,这条"水上高铁"的开通,成为武汉港从内河港口迈向国际港的标志。

  武钢进口铁矿石,如果全部用江海直达来运输,一年可以节约成本3亿到4亿。江海直达航线因此有"黄金航线"之称。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一年间,这条"黄金水道"上的"黄金航线"不但未能产生"黄金效益",反而因严重亏损几度停摆。

  2009年2月,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一系列措施扶持下,"黄金航线"复航。

  "黄金航线"命运多舛,昭示"黄金水道"亟待重塑。

  2011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地处长江中游的湘鄂赣,在承受历史机遇惠顾的同时,也肩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

  三大港口,唇齿相依,地缘相近,命运相同。相互融合,统筹发展,是彼此最好的选择

  去年10月,"亚洲第一大船"武汉客运港变身科技馆工程动工,这栋港口地标性建筑连同上面的"武汉港"三个大字,给人留下一个悠长的背影。

  从1992年春盛大开港,到2011年秋的沧桑背影,整整十年。

  十年春秋,武汉港见证了长江航运的兴衰沉浮,失落与梦想。

  九省通衢的武汉,注定上演港口的传奇:1986年,武汉港年发送旅客数达6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货运吞吐量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内河第一大港。

  1992年,邓公南巡,市场大门轰然洞开。这年1月,改扩建后的新武汉港--"亚洲第一船"驶入市场的惊涛骇浪。

  此前的10余年间,武汉港平均每年上交国家利税1052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然而,10余年的红火并非市场常态。

  昙花一现后,"亚洲第一大船"在陆路和航空运输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到2004年,年客运量下滑到仅4000人。次年,武汉港无奈地退出了客运市场。

  火车汽车带走的不仅是客流,还有货流。1998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跌入历史最低谷,仅1377.7万吨。2000年前后,武汉港连续7年亏损,亏损额高达1.8亿元。

  同处长江中游,地缘相近,唇齿相依。岳阳港、九江港与武汉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命运。

  80年代,两港都曾盛极一时。但到2002年,岳阳港货物吞吐量在持续多年走低后跌至最低谷,全年不足60万吨,濒临破产。九江港负债高达一亿多元,内外交困。同年,岳阳港作为历史包袱,整体并入泰格林纸集团。

  一个国家一类口岸多舛命运,是长江黄金水道没落如斯的一个缩影。

  变幻的市场从来不否定事物的内在价值。水运的内在价值在于它的运量大、成本低廉和绿色低碳。

  据专家测算,一条长江干线的运能相当于20条京广线,2011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已达16.6亿吨;而其单位运输成本仅相当于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

  专家看到了长江水道的潜在价值,市场迟早也会看到。

  2005年6月,上港集团入主改制后的武汉港,共同组建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武汉港整合鄂州、黄冈、咸宁等港口岸线资源,向"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迈开大步。三年后,武汉港显现整合效应,货物吞吐量首破亿吨,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担当国家使命,武汉新港责无旁贷。

  发展的大势不会永远被体制障碍所束缚。武汉港走上跨越式发展路径时,九江港和岳阳港也在寻求自己的"蝶变"。

  2007年5月,中交入主岳阳港,成立城陵矶新港公司。2009年新春,岳阳城陵矶新港一期开港。2011年,岳阳港货物吞吐量达9000万吨,三年增长3500万吨。

  2008年春天,上港集团5亿元重组九江港,成立上港集团九江港务公司,制约九江港发展的瓶颈被打破。2011年,九江港吞吐量达3907万吨,实现吞吐量翻番。

  三大港口,命运共生,发展同途,如同长江干线一手相牵的三个兄弟,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彼此融合,携手同行,风险共担,无疑是它们最好的选择。

  依托三省水网的现实基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重塑黄金水道,有利于形成长江航运与沿江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2011年6月9日,长江航务管理局与湖南省交通厅在长沙签署了《加快湖南长江水运发展的共建协议》。此前,湖北、江西与长江航务管理局签署了同样的共建协议。

  三份共建协议,将湘鄂赣三个水运大省带到了一个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面前:共建长江黄金水道。

  共同的责任依托共同的基础,共同的使命需要共同的行动。武汉、九江和岳阳三大港口,为三省共建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支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其高度集聚的产业布局,为之提供广阔的市场支撑;三省正在构建的水运体系,则提供了重塑黄金水道的现实基础。

  三张水运网,湖北分量尤重。湖北境内长江干线里程长达1060公里,占中部干线通航里程72.6%,国家规划的长江11个主要港口,4个在湖北。

  这一尤重的分量,让湖北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湖北共完成港航投资107亿元,比湘、赣两省投资总额还要多出三成。

  百余亿重金,为湖北打造"一圈一港"水运网奠定坚实根基。随着引江济汉工程即将完工,一个长达810公里、以长江干线为主轴、连通汉江和江汉运河两条支线的高等级航道圈,将铺陈在楚山汉水间。

  错失10年发展机遇,谁也不想落后于新一轮的竞跑。

  2011年12月2日,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明确表示,未来20年,湖南将投入约1700亿元建设水运。

  事实上,湖南在"十一五"期间已开始发力。该省投资33亿元,打造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长沙、岳阳等内河港口为节点,"一纵五横十线"高等级航道网为骨架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千吨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700公里。

  湖南水运发展态势强劲,江西恐落其后。"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完成水运投资31.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以长江干线江西段156公里的航道为依托,以纵贯全省的赣江为主轴,以鄱阳湖水系为核心,以九江、南昌两大港口为枢纽,一个完备的水运体系雏形初现。全省高等级航道达499公里。

  以汉江、湘江、赣江三大水系为网络,依托长江干线,实现互融互通,随着"长江航运与沿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格局的基本形成"(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语),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必将再现流金淌银的繁华。

  相同的使命需要共同的担当,共融的大势需要共同的作为,释放长江水道"黄金能量"有待三省共同发力

  2006年5月,有关南京长江大桥"腰斩"长江黄金水道的说法,引发了一场南京长江大桥存废之争。在这场争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如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的命题。据专家测算,目前长江黄金水道平均利用率不足50%,仍然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

  "短板"如何补齐?三省面临考验。

  九江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王凌云和岳阳新港副总经理陈述林均认为,中部三省港航管理部门和重要港口企业有较大的融合空间,应加强互动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和铁、公、水集疏运体系的有效衔接上,要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形成水运一盘棋。

  然而,记者在今年春节前后赴三省港航管理部门和主要港口企业采访中,问及三省水运互动合作时,得到的答案都是"很少"或"没有"。

  各省在岸线资源的规划利用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发展也不平衡。九江市港航管理局规划建设科科长丁本钦介绍,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从"十一五"开始,江西就规划每年投资1亿元资金用于九江港建设。事实上,这笔规划投资五年来从未兑现过。九江港的门户地位尚未彰显。

  作为开埠最早的八大良港之一,岳阳城陵矶港被企业兼并后,发展受缚于体制,政府不得不另辟新港。

  船舶标准化是提高长江航运效率的有效手段。2009年10月,交通部、财政部及沿江八省二市共同发布了《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近三年,因沿江各省市推进进度不一,致使长江航运整体效率难以实质性提升。

  无疑,开启黄金水道的黄金时代,还需要跨过一道道鸿沟,破解一个个难题。但显而易见的是,道路已经开辟。

  2005年,沿江七省二市共同启动黄金水道建设,母亲河重塑繁荣的梦想向着现实一步步走来。

  今年2月10日,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一个重塑长江黄金水道,共舞长江"龙身"的平台进入运作。

  三省水运融合大势已定。但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来源:荆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