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重庆成效明显。10月12日,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总结推进工作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新时期内河船型标准化中的"内河运输船舶主尺度标准的修(制)订"和"内河运输船舶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重庆的做法,为内河实施船型标准化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今后将向全国推广。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参加了会议。
重庆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实施后,通过政府引导,在较短时间内淘汰了大量老旧落后船和小吨位船舶,提升了航道、船闸通过能力。同时,内河船舶运力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内河船舶逐步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自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以来,重庆水上运量8年涨了6.2倍、港口吞吐量涨了6倍、货物周转量涨了11倍,这些显眼的数字是2011年和2003年的对比,而变化的最大源头就是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启动。
自2003年船型标准化工作启动以来,重庆船舶已达到4500艘、运力556万载重吨,分别是2003年的1.5倍、6倍,标准化船舶数量和运力实现了跨越,对重 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优化水上运力结构、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
会上,重庆的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经验得到了与会者肯定,将向全国推广,那么重庆又是如何做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
"船型标准化,重庆的一大动力就是三峡船闸的‘提前爆满’。"市交委梁雄耀表示,三峡船闸的运能提前达到负荷,过闸时间逐渐加长,对于重庆的水运产生了巨大压力,大力开展船型标准化,淘汰破旧小船,用更符合运营的船型来代替,极大地提高了船舶在船闸的通行效率。2011年,三峡船闸每闸次的通过量达9705吨,是2003年每闸次3140吨的3.1倍。
实施船舶标准化,资金筹集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慎重研究和调查,市交委决定改变原有财政性资金补偿模式,代之以担保资金的方式促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同时,我市建立船型标准化担保基金,把水运发展专项资金的20%用于建造标准化船舶贷款的贴息、担保,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该项目实施以来,已对26家航运企业确定了担保贷款总额度3.6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市船型标准化工作。
据悉,在为企业贴息和贷款担保的同时,市交委积极主动为航运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筹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标准化船舶。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搭建水运银企交流、互动、合作平台,增进航运企业和金融部门的相互了解,逐步破解水运企业的融资难题,仅2011年,就为水运企业推荐标准化船舶建造贷款1.35亿元,为航运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把标准化船型研究作为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市交委积极研究开发江海直达船舶、三峡库区过闸适应性节能船舶等新型标准船型,推进乌江、嘉陵江船型标准化主尺度修订工作。其中,由港航局研发的2500吨级标准船型技术方案,填补了该船型技术方案的空白。目前,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和湖南等五省市已新建该船型船舶近200余艘,极大地满足了内河航运的客观需求,有力地促进了长江航运发展。
此外,按照"拆旧船、建新船、调结构、活市场"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推动船舶结构升级。重庆市原有的1100余艘客渡船中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按急流航段标准建造的,船龄长,船型、机型落后,安全事故频发,在交通运输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交委从实际出发,先后开发了15种标准客渡船船型供船东选用,按照市交委、当地区县政府和船东"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淘汰和拆解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客渡船1000余艘,新建了1119艘客渡船,客渡船标准化率达到100%。同时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对全市411艘短途客渡船全面实施更新升级,让老百姓真正坐上了"放心船"。
为鼓励广大船东、航运企业积极参与船型标准化工作,市交委所属部门实行"一站式"服务,提出了"拆完就补、一步到位"的工作思路,专门成立了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船型标准化工作,并制定了重庆长江省际普通货船运力调控的管理办法,即:对2011年2月1日前安放龙骨的船舶办理登记手续;有老旧船舶的企业办理新增运力的,需拆解同样数量的老旧船舶;无老旧船舶的企业可办理新建船舶登记;全年新增船舶数量不超过拆解船舶数量。这一管理措施在长江全线得以推广,确保了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重庆将大力发展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船型,力争到2015年全市船舶总运力达到750万载重吨,5000吨级船舶成为主力船型,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2000载重吨,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
(来源:中国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