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东风号"、"世沪号"、"江南长兴"三艘船的故事浓缩了江南造船厂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从中,也折射出建国以来上海工业的变迁。
"东风号":
几代造船人梦圆
尽管已经相隔50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原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沈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沈碬1953年大学毕业后进江南造船厂工作。当时,江南厂还处在生产恢复时期。厂房破旧,生产设施和手段十分落后,船台上还竖着几十个"冲天杆"起重柱,船坞和码头设施也很差。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套做法,很少有施工图纸和工艺技术档案,基本上全凭工人和管理人员自己的经验,以"口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度。但让沈碬印象深刻的是,"工人生产热情非常高。大家都日日夜夜地干活,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是不会休息的。"
这种热情在建造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建造自己的万吨轮是江南几代造船人梦想。一位在江南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退休前画了一幅万吨轮的草图,郑重地交给徒弟说:"希望你们能够赶上好机遇,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万吨巨轮来。"
这样的机遇在1959年到来了。当年1月,交通部与一机部正式签订协议,由江南厂承建一艘万吨轮。
不过,受制于当时的设备、技术状况,刚开工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在当时的造船行业,船体放样是新船建造的第一道工序。所谓放样,就是把设计图纸变成生产工人据以施工的实船。工人们按照样板去切割、焊接,直至造出整船。由于受场地限制,工人无法按实船1∶1的比例进行线型放样。经过仔细研究,放样工人采用按比例缩小的办法,解决了场地问题,并用多线型活络样板,替代单用样板下料,既节省了材料,还提高了效率。
据统计,江南造船厂围绕万吨轮生产技术关键,共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
"世沪号":
驶入更浩瀚的天地
时间走到了1980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向江南船厂订造了两条2.7万吨散装船。
造出口船,对于与国际造船界隔绝了30多年的中国造船业来说,谈何容易!沈碬说,对当时初入国际市场的江南厂来说,建造"世沪"号这样的出口船面临着很多困难,从设计工艺到施工质量,从选用材料到设备配套,都要符合国际标准即船舶入级登记。"世沪"号除需毫无保留地按英国劳氏船级社等机构规定的规范外,还需符合《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载重线公约》等20余项国际规则、公约及规范的要求。
而在技术上,国际上对船舶建造已形成一套严格的工艺流程。沈碬举例说,当时日本的焊接方法有34种,其中33种得到了英国劳氏等船级社的认可,而江南能够提请劳氏船级社认可的只有4种。在当时的一次中日焊接交流活动中,以国际标准验收时,江南厂焊工的疵点多达300余个,而日方只有25个。
"不是焊工的技术有问题,而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焊接施工管理规范。"沈碬说,中国工人更依赖个人的"手艺熟练度",较难保证总体焊接质量。在相应的制度建立起来后,江南厂焊工后来只用了几个月,就把日方33种得到劳氏船级社认可的焊接方法学到了手,建造质量也超过了日本工人。
在涂装方面同样如此,国内除锈涂漆工作无章可循。往往铁锈还未彻底清除就已经刷漆了。结果油漆很快出现黄斑,还可能大片脱落。"世沪"号建造过程中,船东特别对涂装、焊接工艺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工厂编制了32项技术措施项目,设计改造了原来的流水线。
"可以说,在建造第一条出口船舶的过程中,江南厂在观念、技术和管理上都实现了一个飞跃"沈碬说。
1982年,江南造船厂承建的"世沪"号与"世谊"号也于同年先后下水。在随后的远航生涯中,这几条船都多次经受了大风大浪的考验,成为新中国打入国际船舶市场的"敲门砖"和"广告牌"。
"江南长兴":
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
作为一名江南人,黄文飞现在的生活节奏是这样的:一周中有5天在长兴岛上班,2天回市区的家里。采访黄文飞的时候,他说现在手头的工作很多,所以往往提前一天上岛。从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江南厂,黄文飞现在是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上的一名搭载部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江南造船厂从黄浦江到长江口的跨越。
黄浦江哺育了江南造船厂,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黄浦江已经显得太小了,无法承载未来的梦想。由于受到黄浦江水深以及南浦、杨浦大桥的限制,江南厂只能建造8万吨以下的船舶。于是,位于长江口的长兴岛成为江南厂新的梦想开始的地方。长兴岛地处长江河口,倚长江、濒东海,是发展造船业的天然优质基地,江南长兴基地获得长达
从黄浦江到长江口,当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1995年我进江南厂的时候,我们还是一张张图纸地画。现在全部在网络上实现。我们现在造船,首先是在计算机上造一遍船,是立体三维的。"黄文飞说,这样不仅精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过去造船的周期是120天,最近缩短到45天,现在已经接近30天。一年实现12批次的目标,很快就能达到。"
随着江南长兴2号线首制船在本月交付,江南长兴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全面进入产出阶段。30万吨的VLCC,超大型的集装箱船,液化气船等高新技术的船舶将从这里驶向全球。而随着未来二期工程的建成,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基地之一。在全球造船界,江南长兴基地将成为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它的未来,将是海子那句著名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者手记
"上海制造"的时代变迁
江南造船厂60年的发展轨迹,只是上海工业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从上海制造的"形象代言者"的变化上,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迁。在消费品方面,上世纪50至70年代,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是上海工业的形象代表;到了80年代,金星彩电、上菱冰箱等家电产品成为上海工业的脸面;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则是上海汽车的兴起;而在装备工业方面,则是从当年的万吨水压机到如今的万吨油压机,从机电行业的"四大金刚"到如今宝钢、振华重工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兴起。
经济专家指出,新中国60年来,上海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经济结构实现了同步优化,这使上海经济发展实现了"多引擎"的驱动。
实体经济能级提升,形成了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制造等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5%以上。以航空航天器材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带动力也不断增强,其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在布局方面,上海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大规模调整转移,郊区制造业各项经济指标目前已占全市比重的85%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及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工业区为配套的工业布局体系,成为上海支柱产业发展的载体。
站在建国60年的基点上,上海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美好的未来!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