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风雨洗礼,六十载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脚步,江阴港,这个"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千年古港,准确把握住了历史长河中的多个机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建设现代化新港口为带动,从一片空旷寂寥的江岸荒滩,"蝶变"为一条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交相辉映的沿江产业带,成为江阴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口岸开放:吹响重生"序曲"
江阴港扼长江之咽喉,地处长江A、B级航道交界点,为无锡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早在南北朝梁敬帝太平年间(556―557年),已形成早期港口,迄今已有1450余年。但由于长江江阴段地处江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屡遭战害,使港口长期处于进而又退、口岸机构兴而又废的徘徊境地。直到解放前夕,沿江仍然是一片荒凉,没有一个像样的码头设施。
1949年,新中国傲然挺立,江阴港也乘势而上重新起步。紧抓当时地方生产力恢复的机遇,江阴陆续开展了棉布、粮食和各种农副食品的水路运输,货物吞吐量开始缓慢上升。但由于港口尚未对外开放,大量进出口物资只能舍近求远,到外口岸办理进出口手续。这不仅影响了货物流通速度,增加了企业运输成本,更严重制约了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江阴港放眼世界的目光,同时扬起了走向世界的风帆。1992年5月20日,江阴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尘封已久的江阴口岸,正式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同年5月31日,"江阴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首航仪式"隆重举行,北美洲圣文森特籍7000吨级"苏祥号"货轮装载5300吨出口钢材,前往泰国,成为江阴港正式对外开放后靠泊的首艘外轮。随着"苏祥号"货轮起航的一声长鸣,江阴港终以开放港的身份,跻身于长江开放口岸之林,成为长江上第六个对外开放港口。自此,江阴港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不断开放壮大的征程上开拓进取,致力先行,服务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同时也为下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十五"以来,江阴港共建设万吨级泊位18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近2000万吨,港口建设总投资近16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2.1倍、2.3倍、2.25倍。
以港兴城:谱写华丽"变奏"
如果说1992年一类对外开放开启了江阴港开拓进取的发展之门,那么2005年"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互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则为江阴港的创新突破插上了腾飞之翼。
江阴的优势在沿江,沿江的优势在港口。无锡、江阴两地的决策者们早就意识到,江阴港是通江达海、加快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通道,是集聚城市辐射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为构筑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2005年7月,江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确立"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互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集港口航运、仓储物流、商务贸易、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环境和留足发展空间为一体的临港新城,加速现代临港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谋求沿江纵深开发的新优势。同年12月24日,在中共无锡市委十届九次会议上,建设江阴临港新城列入无锡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
从此,江阴港发展步入快车道。2006年,新港区3号码头拔地而起,随之带动了7个万吨级泊位、百万平方米堆场和20万平方米室内仓储的崛起;2007年,江阴港首开国际近洋航线,开放的触角延伸至韩国、日本;2008年,江阴港抵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货物吞吐量达8740万吨,外贸运量10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增幅居全省第一。目前,长江江阴段沿线已建有千吨级以上泊位87个,万吨级以上43个,对外开放31个,航线航班南起海口,北到丹东、大连,长江上游追溯到重庆、泸州,已覆盖近洋航线、沿海内贸航线、长江内支线及内河支线。港口功能的日益完善带动了采购、仓储、分拨、配送、贸易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务的进一步壮大,同时也吸引了石化、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工业装备等主导产业向沿江集聚,江阴港已从简单的货物流通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全面流通转变。
共生共荣:齐配发展"和弦"
合力是力量的凝聚、迸发,发展合力决定发展速度,发展合力决定发展大局。江阴港口口岸拥有海事、海关、边防、国检、引航、外代、外供、货代及港口运输生产企业共60余家,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港口口岸大系统。如何使这个庞大的系统高效运作是江阴市口岸办、港口局的重要职能。
作为港口管理和口岸协调部门,江阴市口岸办、港口局始终以加快港口口岸发展为己任,一方面从港口规划、岸线使用、码头建设、港口经营、安全管理、执法检查等内容着手,加强港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有效地提升了港口集疏运供给能力及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各部门之间架设"连心桥",当好"润滑剂",进一步强化口岸功能建设,优化口岸环境,提高通关效率,树立行业新风,口岸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在江阴市口岸办、港口局的协调下,海事、海关、边防、国检、引航等口岸部门及各个港口企业牢固确立"同饮长江水风雨同舟,真做江阴人共生共荣"的理念,部门与部门抱团,部门与企业联手,企业与企业共进,形成了一个和谐共荣、密不可分的发展共同体,取得了港口口岸发展的新突破。2008年底,江阴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靖江一侧24.1公里岸线正式纳入江阴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范围,为江阴港形成一体两翼、南北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港口口岸新格局奠定基础;为应对金融危机,江阴港口口岸系统共推"提速增效、优化服务外贸企业"25项新举措,政企齐心,共渡难关;2009年4月30日,江阴港成功对台直航,对台贸易跨入了"直通对流"新时代,同日,江阴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4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行,成为江阴、无锡地区对外开放又一重要的政策和招商引资平台。港口口岸的"和弦"同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肯定,2008年底,江阴港口和口岸齐获省先进。
转型提升:再奏跨越"强音"
2009年,江阴港发展再提速。"亿吨大港"目标第一时间被推到了港口口岸新一轮发展的前沿,成为抵御金融危机最强有力的"破冰"引擎。为此,江阴市口岸办、港口局提出"四抢"发展举措和"四优"发展理念,一方面积极对上争取,加大港口码头公共设施投入,整合港口资源,加快码头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推出15项服务承诺,同时深入企业一线,加强业务指导,增强企业应对危机能力。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2009年)1―8月份,全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046.38万吨,外贸吞吐量1241.69万吨,集装箱量44.8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3.01%、58.52%、33.48%。预计到年底,全港将圆满实现货物吞吐量超1亿吨、外贸吞吐量1250万吨、集装箱75万标箱的目标。
然而,在人们为即将圆梦亿吨大港而欢欣鼓舞时,江阴港人更多的是对"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港口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究。当前,江阴正处于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由"初步转型"向"重大转型"的跨越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加快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通道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港口的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为此,江阴市口岸办、港口局正以推进江阴港向集商品、技术、资本、信息于一体的"物流型"港口转型为重点,加快港口发展模式、港口服务和港口功能等转变,充分发挥港口对城市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努力构筑江阴科学发展新优势。
浓墨绘蓝图,高歌破浪行。亿吨大港的实现仅仅是江阴港激流勇进、阔步前行进程中一个短暂的休止符,展望"十二五",紧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铿锵步伐,江阴港口口岸人勠力同心,和谐共进,必将奏出港口口岸更加灿烂恢弘的新篇章。
来源:无锡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