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说,第四季度你看到中国出口增长大规模复苏。西方国家GDP增幅变化了约6个百分点(从-3%至3%),这带来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迅速复苏。
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还传来了其他乐观信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周五公布的领先指标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目前已经开始恢复。
马骏说:"中国出口将从8月份的同比下滑23%有所好转,到12月前将同比增长3%,原因主要是西方需求的回暖。同比贸易数据好转的原因之一是去年同期的贸易水平较低。即便是西方的增幅出现了很小的变化,也会对中国出口业带来有力的倍增效果,无论是在好时候还是坏时候都是如此。
有研究学者也持悲观态度,一旦企业把耗尽的库存恢复起来、财政和货币刺激的效力消退,贸易复苏是否还可以持续。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中国地区研究主管陈昌华(Vincent Chan)最近在一份报告中说,大部分投资者会先对今年底和明年初中国出口的大幅回升大为震惊,随后又会对这一势头的迅速消退而感到吃惊。
痛苦的抉择
多数财政纾困方案的思路是,通过刺激可贸易商品的消费,来恢复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接。不过,中国的做法相反。今年中国大举建设道路和发电厂,坚定走在财富内部化的轨道上。
这种做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出口大幅下降只是暂时现象,可借助政府赞助的大举投资固定资产予以抵消。周四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显示,这一战略按其自身标准而言是成功的。
今年前九个月,中国经济增长了7.7%,其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净出口的下降则砍掉了3.6个百分点的经济增幅。
没错,最近几个月开始出口下降的速度正在放缓。但我们担心的是,一旦这种复苏只是"虚晃一枪",将会怎样?出口低迷持续的时间越长,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填补缺口的时间就越长。而投资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呢?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不希望投资持续保持在高位,因为那样可能为未来的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例如银行坏账、产能过剩、环境恶化……
眼下,中国政府已经对由于投资高速增长导致的七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出了最后通牒,未来三年新上项目全部限批,已上项目严格按照标准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因为一旦明年投资增速回归常态,而出口在经历"暧昧期"后,没有继续向上而是掉头向下,那中国经济将再次面临"保增长"的挑战。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