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珠海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这一年,珠海的GDP达到1037.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但如果将这个数据放在珠三角九城市中,却只能排名倒数第二。
作为珠三角的西翼,地缘、资源环境俱佳的珠海,在东翼飞速发展的面前,感到焦灼。西翼不举,珠三角何以腾飞?
万丈高楼平地起,核心城市的定位跃然纸上固然让珠海的领队人欣喜,而面对当前珠海发展的种种问题,破局点在哪里?
要实现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掀起新一轮的大发展,打破现有制约珠海发展的交通瓶颈无疑将是重中之重。
沧海沉浮:珠海交通从"超前"到沦为配角
"交通瓶颈是制约珠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钟世坚在分析珠海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慢的原因时,感叹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在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浒博士看来,珠海乃至珠江西岸路网不够畅顺,是珠三角经济"东强西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回首珠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曾一度以"超前"而出名。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趁着当时交通建设的大热潮,珠海人开始着手建设连接高栏港与广州的广珠铁路,提出了建设伶仃洋跨海大桥的构想,并在唐家湾建成了淇澳大桥,准备从这里起步,横跨珠江口牵手东岸的国际大都市香港。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广珠铁路在建设两年后停了下来,伶仃洋大桥连接香港的梦想,也在淇澳岛上戛然而止。
珠海人曾引以为傲的机场、港口,也渐渐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机场成了全国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大型空港,港口是全国唯一未通铁路的深水良港,没有周边的配套交通设施"双港"的功能完全无法发挥。
环顾周边城市,珠海的交通设施已大为落后。机场、港口、口岸之间缺乏快速的通道连接,大型深水码头建设滞后,通往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不足。作为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珠海,成了珠三角的"交通末梢",在发展中逐渐沦落到"配角"的地位。
扬帆加速:五年建成珠西交通枢纽
当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降临时,珠海人要全力以赴去把握,期望实现全新的蜕变。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珠海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珠海视察时说,只有珠三角西翼
要做珠江口西岸的"带头大哥",珠海目前的实力显然不够,而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在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则必须改变"交通末梢"尴尬地位,形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为此,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两年突破交通瓶颈、五年初步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交通瓶颈不突破,珠海的港口、机场等优势难以发挥,重大产业项目也难以落户。"珠海市委书记甘霖表示,突破交通瓶颈,是实现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战略任务。
在珠海市近期公布的总投资达3358 .86亿元人民币的2010年至2011年"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中,交通枢纽工程的投资就占到了36.3%,超过了1200亿。
围绕港口、机场和口岸"三大节点",珠海开始了新一轮的交通大建设,一系列的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动工,一个全新的珠海正欲破茧而出。
双港驱动:剑指沿海亿吨主枢纽港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高栏港区,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岸线可建1万-30万吨以上的码头100多个,年吞吐量可达1亿吨以上,拥有珠江三角洲最大吨位的液体化工品码头泊位,以及建设30万吨级石化大码头的良好自然条件。
目前,高栏港8万吨石化公用码头、两个5万吨集装箱码头已经建成投入使用,10万吨级的煤码头、15万吨级的干散货码头也已经开工建设。
2008年复工的广珠铁路,目前珠海段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了八成,明年开通后,高栏港的货物将可从这里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被列入2009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栏港高速公路,也已经动工建设,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粤西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太澳高速形成高速环网。
展望未来的发展,高栏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芦晓凤表示,经过3-5年的努力,港口吞吐量要达到1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500万标箱。在8-10年之后,将高栏港建成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成为集群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发展水平高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
珠海机场建成后,经营曾一度陷入困境,后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香港机场携手,成立了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借助合资公司,香港机场曲线获得了珠海机场的控制权,此举既规避了政策障碍,又降低了合作成本,为盘活珠海机场赢得了时间。
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珠海机场后,业绩开始逐年回升,航线也有所增加。2009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138.5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1.37万吨、运输起降1.33万架次。其中客、货吞吐量,比三年前珠海机场托管时增长近一倍。
珠海机场高速公路目前已动工,从横琴到机场的金海高速,也正进行工程的前期工作,连接机场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可与周边高速公路形成快捷的通道。珠海机场于2009年陆续在中山、江门开通异地候机楼,将辐射延伸到珠江西岸的其他地区。
大桥带动:把握机会避免"过道经济"
去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最快将在2015年建成。这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的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一百公里,建成通车后,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原本呈A形的珠三角交通网将呈环状,粤西到香港也减少200公里的路程,由此全面纳入全国交通要道之中,珠海也将由交通"末梢"变成"枢纽"。
凭借大桥形成的交通环网,港珠澳将形成"一小时国际大都会区",更有人猜想凭借港珠澳大桥,将崛起"澳珠都市区"。澳门经济学会会长、澳门立法会议员刘本立认为,"澳珠都市区"将与"港深都市区"媲美。澳门学者郝雨凡认为,"港珠澳形成一小时大都会区"指日可待,假以时日,这个经济圈将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增长极之一。
也有专家认为,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珠海如果把握不好,获取的将是简单的"过道经济"。为此,在大桥动工前,珠海市委书记甘霖就曾敲警钟:"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有可能在香洲产生落地效应,但也可能大桥只是一个过道。"
"大桥建成,从交通功能辐射层面上讲,珠海已出现了珠西核心的迹象。"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认为,光凭港口优势断言珠海为核心、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形成为时过早。"在金融危机以及产业转移浪潮消退背景下,能否截取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人流、信息流等,就要看珠海自身了。"
在港珠澳大桥的北边,广珠城际轨道正在紧张施工,按计划将在广州亚运会前建成通车。在轻轨珠海站,将与港珠澳大桥实现客流的无缝对接。广珠轻轨到达拱北后,将延伸到横琴,并与澳门规划中的轨道线相连接。
广珠城际轨道建成通车后,珠海到广州只要一小时的时间,沿途设置的站点,使珠海与中山、佛山等地的距离迅速拉近。根据广东省的规划,珠三角将形成城际轨道快速交通网络,届时,从广珠轻轨出发,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珠三角其他城市,真正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此外,金鼎至横琴、横琴至高栏港的高速公路,前期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珠海市政府提出力争在今年动工。随着一系列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与珠海机场、港口、口岸、港珠澳大桥、广珠城轨等,形成海陆空的快速交通系统,使珠海成为珠西的交通枢纽城市。
产业升级:交通枢纽带动效果初显
交通设施的完善,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珠海要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广珠铁路、高栏港高速公路建成后,公、铁、江、海联运将成为可能,极大提升珠海港的竞争力。高栏港希望经过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石油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
在高栏港经济区的工地上,中船珠海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等项目的建设正紧张进行中。初步统计,2009-2012年,高栏港经济区总投资将达1310亿元,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178亿元。
另外,依托珠海机场和航展平台,珠海正在打造57余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经过5至10年努力,航空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超过600亿元。
"珠海只有17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有那么多的重大基础设施连着,为我们的产业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钟世坚表示,珠海在进一步完善港口、机场功能的同时,也要配合做好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港珠澳大桥建设工作,完善珠海交通条件,打造"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