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港:抢占长江航运物流“第一枢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03浏览次数:0

  这里既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的终点,又是内河转运的起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在这里交汇,区位优势无可比拟;这里长江南岸98公里与北岸110公里跨江岸线遥相呼应,港口跨江跨市发展格局绝无仅有……

  南京港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和姿态迈过"十一五"。

  调整港区功能 确定"集中连片"式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调整港区功能,加强集装箱、矿石、煤炭、化工品等专业码头建设是南京港口建设的‘主调’。"南京市港口管理局规划处处长张辉表示,2006年,《南京港总体规划》"出炉",对南京港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确定了四大功能及十四大港区"大桥上下、集中连片"的发展格局。

  规划中包括了长江大桥以下实现江海转运功能的新生圩、龙潭、西坝、仪征、马渡港区;长江大桥以上实现江内转运功能的浦口、七坝、铜井港区;与南京工业基地布局相统一的大厂、栖霞、板桥临港工业港区;为城市物资运输服务的梅子洲、下关、上元门港区。

  据统计,"十一五"期,完成港口码头建设投资65亿元,重点推进龙潭、西坝、铜井、七坝等公用新港区的建设,建成龙潭港区二期和五期通用泊位、龙潭港区三期和西坝港区二期散货泊位、西坝港区一期和新生圩液体化工泊位等,新增生产性泊位37个,"十一五"末年总通过能力将达1.85亿吨。

  经过5年的发展,南京已初步完成新生圩港区功能调整、仪征港区货物运输重心转变、下关港区城市生活功能改造,续建龙潭港区并全面启动西坝、铜井、七坝港区的开发建设。南京港在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当中的枢纽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南京港初步构建了港区功能明确、各有侧重的发展框架,港城协调发展,各类货种的大型专业化码头比例提高,能源、原材料、集装箱等重要物资运输功能得到强化,港口结构得到优化,基本适应运输需求,实现南京港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适应产业需求 "大纵深"带动"大吞吐"

  带着全国亿吨大港的身份,南京港步入"十一五"期后,吞吐量稳步上升。2007年,该港迈入百万标箱行列。2010年,该港货物吞吐量将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40万标箱。在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六成是为南京及江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四成是为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服务。集装箱吞吐的65%货源来自南京及周边地区,35%来自安徽、江西、河南等地区。

  经过"十一五"发展,南京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货物集散、江海换装、水陆中转的多功能江海型枢纽港,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外贸、集装箱为主,功能较齐全的大型综合港的经营格局。

  而在这些背后,是南京港发展理念的全新转变。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石化、电子和汽车制造业基地,周边地区是我国外贸加工业基地,在产业布局上有着相对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南京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电力五大主导产业沿江布局,这对港口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建设"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建设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抢占长江航运物流第一枢纽的地位。

  进入"十一五"期的南京港,将发展大计放在大的产业链中来思考,放在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来研究,放在南京都市圈中来定位,放在流域经济中来把握,放在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中来发展。

  "港口运输必须和腹地产业发展、市场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产业需求,加快运能提升,形成大市场、大纵深、大吞吐格局。"张辉表示,"十一五"期,南京港实施区港联动,重点推进龙潭、西坝、铜井三大新港区的建设,将龙潭港区建成为长江最大的集装箱及外贸散杂货港区,整合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形成保税区与港区的良性互动发展;建设西坝港区,以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为依托,带动江北能源化工物流基地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建设铜井港区,以江宁滨江开发区为依托,推动沿江产业带的发展。

  在符合南京港口规划的前提下,该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以资本为纽带,广结战略联盟,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港口企业、大客户等参与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加大现有资本集聚放大效应,实现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成片开发建设公用港区,发挥专业码头优势,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

(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