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港口经济呈现五大亮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07浏览次数:0

  2006年600万吨、2007年791万吨、2008年960万吨、2009年1106万吨、2010年1-11月1164万吨,这是一组"十一五"期间湘潭港货物吞吐量的数字,也是湘潭港口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即将过去的5年中,湘潭港吞吐货物的"胃口"和"消化力"一年比一年大,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三大港口之一,跻身全国内河重要港口的行列。

  港口经济5年跨越,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眸"十一五",湘潭港口经济呈现出五大亮点:

  亮点一:港口规划取得重大突破。市政府于2006年5月颁布实施《湘潭港港口总体规划》。港口规划的出台,为湘潭港口建设和水运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亮点二:港口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湘潭港完成货物吞吐总量4621万吨,比"十五"期间增长320%,年均增长64%。随着2007年1月9日九华港区河西中心港3个千吨级泊位投入运营,湘潭港更大、更好了。2008年10月,大唐发电湘潭电厂的千吨级电煤码头也投入营运。现在,加上在建的铁牛埠港区湘钢宽厚板3个千吨级泊位、寒鸡港作业区2个千吨级泊位,湘潭港千吨级泊位已增加到15个,比"十五"期末的8个增加近1倍。千吨级泊位的增加,加速了千吨级船舶、千吨级航道优势资源的整合。湘潭港口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300万吨,增加到2010年前11个月的1164万吨。今年前11个月的吞吐量就已经超过"十五"期间5年吞吐量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湘潭港已从单一的百货码头,迈入集煤炭、矿石、成品油、集装箱于一体的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内河千万吨大港行列。

  亮点三:航运实力大步跨越。"十一五"期间,湘潭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湘潭港航运实力显著增强,船舶发展迅速,运力发展迅速。一是运力总量增幅加快。湘潭船舶总运力从"十五"期末的不足5万吨,现已大幅增长至近7万吨。二是单船迅速大型化。500吨级至1000吨级船舶已成新增运力的主力船型,并且航速快、油耗低、机动灵活。三是航运投资活跃,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现在,全市共有9家水运企业,其中8家为省级运输企业;另有8家水运服务企业;煤炭、矿石、钢材、成品油、木材、粮食、盐、农药化肥等近20种物资大量涌入港口,不少货主开始投资造船,经营水运。

  亮点四: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形成港工互动的良性循环。"十一五"期间,我市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沿江产业布局逐步完善,湘潭港口内涵正从传统的资源进出功能,逐步向物流服务功能转变,资源配置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张,湘钢、九华示范区特别是高新区都将大幅度提高港口吞吐量,形成港工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湘潭港铁牛埠港区、九华港区后方,已形成钢铁建材、能源电力、先进装备、石油、机电、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集群,呈现前港后厂的经济活跃局面。据估算,"十一五"湘潭水运为本地企业节约成本达9亿元。水运已在湘潭大宗货物运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亮点五:港航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湘潭港口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湘潭港航管理机构与港口水运企业抱团取暖,共商对策,共克时艰,帮扶企业渡过了难关。成品油税费改革实施后,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等交通规费被取消,港航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先后开展了"为经营户排忧解难促发展"、"成为经营业主贴心人"、"创先争优在湘江"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做到服务船主、服务企业、服务水运,确保了湘潭港口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来源:湘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