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据"江海门户,锁航要塞"的区位优势,背靠连续8年婵联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头把交椅"的江阴腹地,"十一五"期,江阴港发展可谓"气势如虹"。
逆市"冲亿""小"港变"大"港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昌保指出:"江阴港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港口布局规划中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十一五’期,江阴港货物吞吐量实现亿吨,并冲刺‘百万标箱’,这不仅预示着江阴港将实现从‘小’港到‘大’港的转变,更表明江阴港口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即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向区域性枢纽港发展的新阶段。"
在过年的5年中,江阴港一年迈一个台阶。
2006年,江阴港新港区3号码头拔地而起,随之带动了7个万吨级泊位、百万平方米堆场和20万平方米室内仓储的崛起。2007年,江阴港首开国际近洋航线,开放的触角延伸至韩国、日本。2008年,江阴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江阴港对外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09年,对台海运直航顺利开通,江阴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作,港口服务功能得到拓展,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港口建设也如火如荼。新港区3号码头、奥德费尔嘉盛化工码头、中粮麦芽(江阴)有限公司码头等一批码头投产,全港16个泊位完成技术改造、改扩建升级。目前,江阴长江沿线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8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3个,开放泊位31个,总吞吐能力近4400万吨,石化仓储能力达150万立方米。
江阴港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逆市上扬,"冲亿"成功,而今年"百万标箱"的目标也指日可待。5年来,随着新港区3号码头等一批码头新建投产,以及16个泊位的技术改造、改扩建升级,江阴港拥有了4400万吨的总吞吐能力,逐步确立了其在长三角地区承继长江南北、沟通东部沿海各经济区的优势和地位,并以跨越发展的态势向"成为区域性枢纽港和港口物流中心"的目标奋进。
港城互动全力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集群
"‘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互动发展’是‘十一五’初期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港口发展战略。如今,经过5年的发展,这个发展战略的内涵正不断延伸,城市与港口的互动发展到新的层次,港口正由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勤保障站’发展为带动城市产业集聚的关键节点。"江阴市口岸办主任、港口局局长邱伟杰表示,"十一五"的江阴港围绕着服务临港新城的建设而发展。
在港口的后方,集港口航运、仓储物流、商务贸易、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环境为一体的临港新城正在崛起,加速现代临港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构筑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放眼江阴,溯江而上,一条清晰的沿江产业带正在打造中。作为临港新城的"桥头堡",夏港街道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港口,着重发展以生产性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承接城市西组团辐射;申港街道结合打造临港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为港口物流服务的商务经济、总部经济和为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围绕这些产业带,目前江阴港已初步形成了以液体化工物流为主的石利港区,以集装箱和件杂货、散货为主的申夏港区、黄田港港区,以油品中转仓储为主的长山港区等功能互补的四大港区,带动江阴港货物吞吐量连续5年以每年近1500万吨的增量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江阴临港新城全力培育低碳、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江阴临港新城与中国节能、光大控股和浙江大学携手合作,组建低碳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率先抢占风电价值链高端。临港新城辖区双良集团、德玛斯特钻具有限公司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达150多家,已形成多个行业门类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
江阴临港新城还锁定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促进新材料企业集聚和配套,加快打造环氧树脂到风电新材料、PTA到包装新材料、沥青到防水新材料三大产业链,不断加速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
"十一五"江阴港港口物流产业也风生水起。江阴港组建了物流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江海联运、集约中转"、"散改集、陆改水"、"海陆联运、区港联动"等新港口物流模式,做大港口码头。不断加大船公司引进力度,把江阴港纳入全球海运和物流服务网络,继续加大港口宣传和推介力度,在腹地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上求突破,跟外贸企业进行对接。
同时,加密至上海港的内支线航班,主动承接转港货源,深入推进无锡-江阴的"区港联动",主动协调对接无锡、江阴口岸各部门,落实两地针对进出口货物签署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虚拟口岸"等协议,积极推动"无锡货从江阴走"。
目前,江阴港共有内外贸航线42条,航班密度达到每周80班次,近洋国际航线直达韩国、日本、台湾;内贸航线南起防城、海口,北至丹东、大连,长江上游追溯到重庆、泸州。随着港口物流链的延长,临港经济也快速发展,临港物流园区发展迅速,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加快转型升级剑指"区域性枢纽港"
展望"十二五",国家进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国务院出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国务院批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发展战略。这些历史性机遇,为江阴港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今年,江阴市港口管理局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合作开展建设区域性枢纽港和全方位对接上海港研究,编制了《江阴建设区域性枢纽港战略研究(2011-2015)》课题及江阴口岸"十二五"规划,为江阴港口岸的转型升级确立新定位、谋划新发展。
邱伟杰表示,江阴港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立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合港、长三角地区集装箱支线港、江苏沿江地区江海河中转港和水陆铁换装枢纽港的战略定位,向集商品、技术、资本、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型"港口转型,加快港口建设,拓展港口功能,优化口岸环境,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努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合港、长三角地区集装箱支线港、江苏沿江地区江海河中转港和水陆铁换装枢纽港,进一步放大江阴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效应。
"十二五"期,江阴港将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大与长江中上游地区港口的合作力度,实施长江中上游发展战略和内河发展战略,推进"江海联运"。同时,开工建设锡澄运河,加强江阴港江河、海河的中转作用,并着力构建苏南货物集疏运基地,提升液体化工码头仓储、运输、中转能力,构建华东地区石油、石油制品、液体化工运输及中转服务基地。要切实按照江苏省"跨江联动"发展战略,利用"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与江阴隔江相对、大桥相连、辐射苏北的优势,拓展江阴港经济腹地,把苏北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江阴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全面扩大江阴港口物流链。
此外,发展绿色港口也是江阴港"十二五"的重点,江阴港现有的43个万吨级泊位以1万吨级、3万吨级为主,到"十二五"期,将升级改造成5万吨级、7万吨级,而新建码头要以5万吨级以上为主进行开发建设,实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协调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同时,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寻求港口经济利益和城市资源及环境影响之间的总体平衡,赢得港口发展的绿色空间。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