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船巡游、水上表演、帆船赛、龙舟赛……突出的"水"元素让广州亚运会独具神韵、赢得喝彩。而在这成功、精彩的背后,蕴含着4000多名负责亚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任务的海事人的心血和汗水。
从实施水上交通管控、营造安全通航环境,到科学部署监管力量、构建水陆空立体监控格局,从绘制亚运专用海图、布设亚运专用航标,到多种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广东海事人生动诠释了"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亚运海事精神。
据统计,亚运期间,海事部门管控水域总面积达到48万多平方公里,监管42万艘次船舶、2亿吨货物进出涉亚水域;采集管控船舶信息近1万艘次,核查预抵广州一级、二级交通管制区船舶信息9000余艘次;实施亚运专项安全检查3100艘次,查处违章船舶380艘,拦截或扣留船舶40艘,发现或查处可疑人员12人。筑牢水上"环粤护城河"
广州亚运会融水、开放的特点决定了亚运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广州、东莞、佛山等赛区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这里年通航船舶达150多万艘次。汕尾赛区附近水域"无风三尺浪",而且过往商船、渔船众多。特别是开幕式在珠江海心沙岛举行,花船巡游也没有先例可循,交通安全保障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今年2月,根据交通运输部亚运安保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成立亚运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亚运水路交通安全保障及相关安保工作。为充分发挥广东周边海事部门资源优势,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深圳海事部门在内的工作协调组成立,对进入广州水域的船舶实施协同管控机制,形成亚运水上交通安全管控合力,筑起一道水上"环粤护城河"。
8月3日,广东海事局举行亚运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誓师大会,亚运水上安保工作全面展开。按照"从远到近、逐步加强"的原则,在亚运会相关活动和赛事水域划定一级、二级和三级交通管制区;设立33个水路运输安全检查点,配备2架刚列编的海巡直升机,协调调集300多艘海巡船、应急拖轮、清污船和消防船。
如何高效指挥和统筹协调这么多力量?10月11日,中山大学码头亚运专用趸船--广州亚运会水上交通管控和应急指挥中心正式启用。而在200多公里之外的汕尾亚运帆船赛水域,广东海事局还在"海巡31"轮上设立汕尾分中心,作为海上现场指挥部。
"数字海事"显神通
广州亚运会水上交通管控和应急指挥中心虽然只是一艘趸船,但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视频监控系统(CCTV)等多项现代海事管控功能于一体,还配备了巡游船舶动态仿真系统、水下地形三维显示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化、现代化信息中心。
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利用侧扫声纳系统等国际先进测量设备,精心绘制了广州亚运会专用海图。这个全景海图更立体、更鲜活,能充分体现水底地形和两岸实物信息,具有身临其境的实景效果。
广东海事局广州航标处对亚运相关活动水域的29座钢质航标进行了效能改造,并在开幕式水域和汕尾亚帆赛水域量身定做了13座亚运专用航标。亚运航标不仅为亚运会水上活动、赛事成功举行保驾护航,也成为了珠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数字海事"在亚运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工作中尽显神通。在陆上,管控指挥中心装备的AIS、CCTV、海上3G移动视频等先进海事监管设备和指挥系统,实现了陆海相连。在海上,"海巡31"轮利用船上雷达、AIS和光电跟踪取证系统等先进设备,对赛区及其附近水域24小时实施有效的海上交通管控。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