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航运业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是我市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港口一起承担着水路交通客、货的集疏运功能。"十一五"期间,全市水路运力总量快速增加,运输生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船舶结构趋向大型、豪华、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支持保障航运业发展的国际海运辅助业及国内水运服务业队伍迅速壮大,形成一支集大宗散货运输、冷藏运输、化学油品运输、集装箱运输、旅客运输、客货滚装运输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超大型航运编队,运营航线遍布全国各沿海,并快速驶向世界航运市场。
运力发展快速平稳 实现集约化、
规模化、专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航运业紧紧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模式转变的步伐,努力增强航运业综合实力,完善运输保障功能。通过对航运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了部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实力低的企业,淘汰和更新了一批安全系数低、船况差的客货运输船舶,使运力的整体实力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投入客运发展专项资金2192.72万元,改善了渤海海域客滚船及陆岛客运船舶运力不足状况。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水运企业117家、273艘客货运输船舶、650万载重吨,19,299客位、1129车位。与"十五"末期相比,虽然企业及船舶数量有所减少,但企业整体实力及单船吨位明显增大,全市运力由267万载重吨发展到650万载重吨,运力总量增长了143.4%,占全省运力总量的90.1%,并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运输,成为我省航运业的强大主力军。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货运量40,095万吨、货运周转量20,442亿吨公里。与"十五"期间同比分别增长了122.4%、279.7%。累计完成了客运量2681万人,车运量227万台。特别是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水路货运量8398万吨、货运周转量4719亿吨公里。货运周转量创历史新高。在交通运输、邮电行业排名前两位,周期对比增幅我市位于全国沿海城市前三位。"十一五"期间,陆岛客运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车运量以15%递增。到2010年,陆岛年客运量达到了125万人次,年车运量4.6万台次。
运力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更加趋向满足民生需求
按照"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和"港航立市"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招商引资,引导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加入大连水运市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使我市运力结构更趋合理,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5年中,通过采取对低质量船舶进行附加检验和加快老旧船舶更新等措施,先后淘汰167艘老旧船舶,有286艘新型节能、环保船舶(含旅游船艇及私家游艇)建成投入使用,船龄在5年以内的船舶占现有船舶总数的45.2%。省际客运新建成4艘国内最先进的1500客位、100车位大型客、车滚装船舶,船上设有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设施,各种消防、救生、救助及抗风浪性能设备均为国内领先,其舒适、豪华及安全性能程度等均得到较大提升; 国际邮轮经济也成为我市航运和旅游业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先后有48艘国际大型、超大型豪华邮轮来我市停靠观光旅游,大连港已成为国际邮轮在我国北方停靠的主要港口;陆岛客运彻底结束了老旧小船运输的历史,全部由客滚船或新型高速客船所代替;船舶平均船龄由原来的25至26年调整到10年以内。水上货运以液、散货、集装箱运输为主,逐步发展了大型、超大型船舶。"十一五"期间新增6艘30万载重吨巨型油轮(VLCC),投入远洋油品运输,形成了干支线运输相结合、国际运输与沿海运输相结合、大中小型船舶配套、船型结构合理的综合型专业化船队,进一步提高了在国内外航运市场的竞争力。
陆岛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 出行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为促进海岛经济发展,满足海岛居民出行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了陆岛交通运输体系和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客位少、航速慢的老旧客船逐步退出运输市场,抗风能力强的客滚船、高速船已成为陆岛运输的主力。
5年来,新增400客位、11车位客滚船4艘,货滚船2艘,200客位高速、豪华客船2艘。陆岛运输客滚船单船载车能力由5台提高到11台,单车限重由10吨提高到了14吨,抗风等级达到蒲氏7级风。船况较差、安全级别较低的木质货船也由"十五"末期的107艘减少到28艘。各海岛在新建、扩建港口码头的基础上,陆续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港口客运站,通航的16座岛屿码头已改变了过去冒风雨、酷暑、严寒露天候船的状况。与"十五"期末相比,陆岛交通运输条件在质和量上均得到了较大飞跃。
运输航线进一步拓展 形成便捷通畅的水运网络
"十五"期末,我市共有省际客滚运输航线5条,陆岛客运航线17条。集装箱班轮航线75条,其中外贸航线66条,内贸航线9条;远洋干线10条。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市现有省际客滚运输航线7条,新增了旅顺新港至山东蓬莱客滚运输航线、旅顺西客站至烟台火车轮渡航线;陆岛客运与货滚航线19条,新增了庄河港至石城岛-王家岛货滚运输航线、普兰店市皮口港至长海县海洋岛货滚航线。新开通了渤海海域外贸内支线集装箱运输航线,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92条,其中外贸航线80条,内贸航线12条;远洋干线12条。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鼓舞下,我市航运业不断加大国际客户的开发力度,强化与国际知名货主的战略合作,业务范围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水运安全保障力增强 "平安航线"基本形成
保障运输安全始终是水运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对水运安全保障的资金投入,坚持用先进科学手段和技术为港航安全疏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部、省、市和企业四级投入到水路客运安全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的资金超过上亿元。先后在辖区各大港口购置安装了6台大型滚装车辆安全检测系统、7台行李安检仪、2台车载行李安检仪,13个安检门、36个防爆罐、5台便携式车辆危险品探测仪、51个手持金属探测仪;对各港口客运站船舶乘降设施、待渡停车场及码头滚装桥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实行封闭式管理;从2008年5月1日起,在大连辖区内所有港口客运站实行了旅客实名制售票,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开创了水路客运实名制售票的全国先例;截至2009年底,所有从事国际及国内沿海运输的客、货船舶全部配置了卫星导航定位及通讯联络系统;联合辽宁海事局在渤海海域开展了创建"安全、畅通、文明"航线活动。建立健全了"六项管理监控机制":强有力的海事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有效的岸基车、客管理控制机制;扎实持久的船舶内部安全管理机制;便捷、优质服务机制;及时高效的海陆空应变搜救机制;全方位、全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通过水运行业管理和海事监督部门的密切协作,以及港航企业的支持配合,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联络通畅的立体保障网络,大大提高了安全运输系数,尤其是渤海海域安全形势更加稳固,形成了安全畅通的大好局面。
海运辅助业配套发展 行业高端要素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大连市海运辅助业及水运服务业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为航运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中介服务和物流保障力量。尤其是船舶管理、无船承运等新型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国内水路运输企业逐步向国际海运辅助企业转化。
截至2010年底,大连市已拥有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和国际海运辅助企业682家,其中,国际海运辅助企业272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5家,增长率为99%),包括国际船舶代理企业88家、国际船舶管理企业50家、无船承运企业134家;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410家,包括船舶代理企业90家,货运代理企业320家。年船舶代理量达到3万艘次,船舶管理量达到440万吨。同时,为航运业配套服务的各种代理、咨询、理货、仓储、通关、报验、仲裁等门类不断健全。先后成立了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大连航运人才交易市场、大连市水路运输协会、辽宁航海学会、大连海运协会、大连船东协会等。航运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已开办了中国国际海运网、航运在线、口岸物流网、辽宁电子口岸、锦程物流网等多家国内知名的航运综合服务网站。"十一五"期间,我市多次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航运活动,如中国国际海运年会、中国航海日纪念大会、郑和航海国际论坛、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世界海事大学校长论坛、国际海事教育论坛、国际船东及服务年会、中美海运会谈等。不仅吸引来众多海内外的航运界人士,而且大大提高了大连港口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大连航运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来源: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