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铁联运:连云港港的一张名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24浏览次数:0

  连云港港是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最大承运港,海铁联运就像连云港港的一张名片。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拥有陇海兰新线沿线广泛的中西部经济腹地,使连云港港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铁联运优势。而连云港港也正不断利用、发挥、拓展着这些优势,逐渐把海铁联运打造成为港口的品牌,构建完善、通畅的港口多式联运体系。

  当前,连云港港正着手恢复因国际金融危机暂停的连云港至莫斯科的"五定班列",并将其北延至爱沙尼亚的塔林港,从而全面对接北欧市场。此举又将揭开连云港港海铁联运的新篇章。

  加快建设"无水港"和"五定班列"

  连云港海铁联运业务于1992年起步,是国内最早开展海铁联运的港口。近几年,连云港港相继在侯马、洛阳、西安、西宁、郑州等地建立了11个集装箱场站,将港口功能延伸到腹地客户的家门口,使腹地具备除了港口装卸业务之外的所有功能,连云港海关在全国海关中率先推出与中国中西部地区跨区域直通关运作,探索出了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快速通关模式,内地客户的货物在当地集装箱场站就能实现"属地报关,口岸放行",产生了腹地货物的集聚效应。同时,连云港港口积极配合铁路、中外运、港口集装箱办理站开展海铁联运业务,为海内外客户提供托运、一次收费的国际多式联运"一条龙"服务。

  在加快"无水港"建设的同时,连云港港一直借助铁路的支持,加快"五定班列"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开通了至郑州、西安、成都、阿拉山口、西宁、侯马、无锡等国内"五定"班列和至阿拉木图、莫斯科等国际班列,使连云港港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最大承运港,海铁联运业务全国领先。与普通货物列车相比,"五定班列"具有运行速度快、到发时间固定、运输价格经济等优势,使港口的海铁联运业务更具竞争力。同时,港口在监管模式上的"两点一线"直通式监管,以火车班列为单元,实现"整体转关、整体核销"。此外,海铁联运货物"即到即办"的大胆创新模式,使得"五定班列"成为推动港口海铁联运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连云港港开行的连云港至西宁(陶家寨)、西宁(陶家寨)至无锡的"五定班列",由于货源充足,对两地辐射效应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铁道部认定为全国沿海港口运行最稳定、最成功的"五定班列"之一。

  打造路港合作典范

  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连云港港是对铁路依赖程度最高的一个,铁路运输在港口集疏运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铁道部在全国率先选定了连云港港作为路港直通运输模式的试点。2007年以来,港口铁路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站场"1050"改造,具备了接发5000吨大列的条件;2008年路港直通,优化了组织流程。

  自2007年9月15日实现空车试验性直通进港,10月10日实现重车直通进出港;2008年3月实现5500吨重载列车直通进港;4月28日起港方将区间最高限速由原40千米/小时提高至60千米/小时;2008年6月11日实现港方机车直通牵引至铁路云台山站,同时路方将驻港货调和制票内勤移至港口站内集中办公;2008年7月起路港双方为提高车辆利用率而采取强化装载加固、挑车再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使空敞车枪毙率由原来的15%降至目前的1%左右;2008年10月起港方启用第5台机车用于弥补路机直通运力的不足,10月1日起直通比例上升到78%,较此前提高15个百分点。

  路港直通运输模式的推行,带来了车流的增加和车流周转的加速,带动了港口装卸车效率的提高和发运量的增加,形成了双方的良性互动。2008年5月,连云港港矿石类货物集中到港,港存量达到空前的1000万吨。此时,连云港港得到了国铁的巨大支持,确保了列车的到港数量。2008年5月下旬后,列车到达量逐渐提升。进入6月份,港口装车量持续保持高位,创造了当月日均装车671辆,最高日装车929辆的历史纪录,有效缓解了港存量超高的状况。到2008年底,全港日均装车达到了900辆,有了近30%的增幅。

  2009年随着路港一体化合作的不断深入及完善,一季度日均装车达1200辆,二季度日均1500辆。随着运量的不断攀升,生产形势的不断变化,上海路局及集团业务部不断提高港口日均装车量,并最终确定日均装车2000辆目标。今年初,港口日均装车数一度突破2000车。

  连云港港的路港合作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被铁道部评为"路企直通"示范性单位。路港合作已成为港口海铁联运良性发展的有力推手。

  中铁集装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金保来连云港港考察时曾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与港口的合作力度,全力支持港口发展,打造路港合作的典范。随行的中铁集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史汝亮表示,虽然就港口规模而言,连云港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不可相提并论,但在3个港口中,连云港港的海铁联运量最大,并且有继续做大的空间。

  增加海铁联运发展后劲

  截至目前,连云港港铁路站场改造、电气化改造已经完成,港口铁路已与国铁实现无缝对接。作为全国沿海港口中为数不多的将铁路延伸到港区最前沿的港口之一,连云港港在新建码头时,就全部修建了集装箱专用线。当前港口拥有铁路线路总长121公里,海铁联运的硬件优势与港口装卸效率、国铁政策支持有效结合后,将进一步提升连云港港的海铁联运运输水平。

  今年,连云港港庙三突堤集装箱泊位将投入使用,大堤集装箱泊位正在规划建设。在码头泊位建设的同时,连云港港不断加大航班、航线的开辟力度。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港口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先后开通了地中海、美西、东南亚、日本、营口、泉州等9条新航线。在此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新开通了包括澳新线、东南亚线在内的6条新航线,预计今年将增开10条以上的新航线。这些新泊位的建设投产和新航线的开辟,都将为连云港港的海铁联运提供了充足的货量。

  不久前,连云港港还提出了打造"物联港"的新思路,进一步加强海铁联运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集联运物流信息交互技术、业务操作、窗口查询等于一体的高端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立起以港口为中心,海关、商检、铁路、客户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海铁联运发展创造更优良的环境。

  背景链接:新亚欧大陆桥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向西经陇海、兰新线到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直至荷兰鹿特丹港。这条大陆桥联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公里,已有日本、韩国、美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台湾等1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运送的货物包括机械、化工、机电、轻工、农副产品等30个品种,其中连云港港承担了中国口岸90%以上的过境运输量。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连云港港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过境的运输箱量节节攀升,1997年达到3.0016万标箱,2006年攀升至4.99万标箱,2007年达到5.93万标箱,2009年突破14万标箱,当前的累计运量已超过40万标箱。新亚欧大陆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东亚、东南亚与中亚、欧洲之间的黄金桥梁。

 (来源:中国国际海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