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轮公司当前不宜大肆扩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18浏览次数:0

    最近,集装箱大船订造开始火爆起来。而愈演愈烈的造船跟风之势难道意味着行业已完全复苏,或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笔者认为不尽然,这实属集装箱班轮公司跟风造船的不理性行为,长此以往,必将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长期以来,集装箱班轮行业奉行"逢低扩张"的市场策略,即在市场周期从低谷向上走的过程中,班轮公司手头既有运价逐步恢复后所赚得的现金流,同时市场中也存在运价、船价相对较低的机会,在此时造船能够提升船队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从而争取更多的市场供给占有率,以期在运价高涨时获得不菲利润。然而,这种只关注供给量,未考虑实际需求量的做法经常导致两者匹配失衡,而惯性般地形成了行业"怪圈现象"。当市场环境恶化的时候,班轮公司或取消订单,或闲置运力,市场上的运力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出现紧缺,运价逐渐恢复并出现较大的涨幅,班轮公司获取丰厚的利润,于是趁此时船价相对较低的时候大肆扩张,运力便逐渐释放出来,而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新增的运力对市场冲击更加明显,从而使运价出现下跌甚至急速下滑,因此班轮公司不得不品尝自己酿成的亏损苦果。

    目前,集装箱行业已不断出现燃油成本上升,环保节能等新问题和新趋势。以燃油成本为例,据东方海外的统计,2000年时燃油成本只占当时该公司集装箱运输总成本的5%,而船舶成本则占12%,而到了2010年,燃油成本占总成本比率已升至18%,船舶成本则占10%,这表明如今班轮运输在操作上的成本已超过资本成本,造船效益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因此,集装箱班轮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运营方式,以提升运营效率来增加公司效益,而非依靠粗放式的运力扩张策略来实现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目前运价不断下滑面前,大多数班轮公司只能维持在盈亏平衡点附近,而新进运力只可能会让这个问题越来越糟糕。

    由此来看,非理性地看待市场前景,追求市场份额以及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加剧了集装箱班轮运输公司在造船上的攀比,而这种大肆扩张的行为已被业界称为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笔者认为,集装箱班轮公司应理性看待市场,尤其是行业的标杆企业更应该以自身为表率,充分看到运力过剩的现状,不单纯依靠扩大运力规模这种以"量"为主的发展方式,而是切实采取优化运力结构等以"质"为主的措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