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带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依旧高位运行,增速均超过两位数,但由于部分地区严重干旱阻碍航运,对港口运输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港口运输生产虽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回落。
货物吞吐量保持两位数增速继续回落
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8亿吨,同比增长10.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5.3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5亿吨。1-5月份合计完成36.5亿吨,同比增长14%。
受益于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在上月创出历史新高后,5月份再上一台阶,环比增长了3.1%,但由于去年同期港口货物吞吐量是当年最高点,基数高致使增速较上月放缓了1.4个百分点,增速勉强站上两位数,为去年10月份以来最低增速。此外,造成增速下滑的原因还有,一是我国部分地区受旱情困扰,特别是内河运输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航道水位大幅下降,影响了货物正常运输。二是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工矿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活动有所降温,工业原料需求有所下降。虽然5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继续小幅反弹,但由于权重较大的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再度回落,未能挽回整体港口增速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内河港口吞吐量增速创两年来新低,并低于沿海港口增速3.5个百分点。
尽管整体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港口货物吞吐量依旧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唐山、烟台、日照、上海、连云港、厦门、湛江、镇江、苏州等亿吨港口增速均超过15%。从区域来看,上海港以北的港口增速相对较快,而华南区域港口增速相对缓慢。
外贸连涨三月内贸再度下滑
5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3亿吨,同比增长8.4%,内贸货物吞吐量完成5.5亿吨,同比增长11.3%。
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自今年2月下降到4.5%以来,增速继续回升,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其中煤炭、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增速均高于4月份,显示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刺激了企业加大对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以回补库存。
海关数据显示, 5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5330万吨,比上个月增加42万吨,同比增长2.7%,改变了上月的"双降"局面。近来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为国内进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近日宝钢等重点钢厂下调了7月份钢材出厂价格,预示宏观调控下的钢材需求仍不够旺盛。需求平稳是铁矿石进口增长比较有限的主要因素。
5月份,煤炭进口1340万吨,同比、环比均增长20.7%,为去年10月以来最大增幅,也是对外贸贡献率最大的货物。3月以来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升,内外价格倒挂现象缩小,供应紧张,为外贸煤炭进口打开了绿灯。
5月份,进口原油2155万吨,同比大增20.8%,但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没有明显增长。这与去年基数较低以及炼油厂将进入设备检修季节有一定关系,需求趋向平和。5月份进口大豆456万吨,同比增长4.3%,环比大增17.5%。为了稳定物价,国家加大进口大豆力度,保障有效供给。
5月份,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受历史罕见旱情影响,内河航道水位下降,船舶航行受阻,以内贸为主的内河港口吞吐量增速连续两个月下滑,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港口吞吐量增长速度。
5月份,外贸吞吐量超过10%的港口有唐山、烟台、上海、连云港、宁波-舟山、厦门、湛江、苏州等港口。
集装箱量创新高增速降到个位
5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83万TEU,同比增长9.7%,1-5月份累计完成6380万TEU,同比增长13%。
5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创出历史新高,较1月份的1361万TEU还高出22万TEU,但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也创出了2009年底以来新低。一增一降反映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依旧高位运行,而增长乏力,除基数因素外,港口主要出口对象欧美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海关统计,5月份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同比增速从27.0%降为13.2%,对美国出口的同比增速由25.0%降为7.2%。虽然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相邻经济体出口增速保持强劲势头,但由于对欧美集装箱运输大户出口增幅下滑,仍难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回落势头。近来美国疲软的经济和欧债主权危机的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放缓,世界贸易受到影响。
5月份,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超过15%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港口,其中有大连、营口、青岛、连云港等港口,而排名靠前的个别集装箱大港却出现了负增长。上海港以本月278万TEU和前5个月累计1271万TEU的良好业绩,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港口。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