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里,特别提出,长江上中下游要分别建设枢纽港口,并对沿线节点城市进行明确定位:上海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武汉和重庆分别为长江中游、下游航运中心,南京为航运物流中心。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分别"扼守"长江水运节点,"各中心要立足于自身区位特点,吸引各自辐射范围内的物流货源",宋德星如此说明各枢纽港口的角色。
在这几个重点港口中,武汉新港的发展最引人关注。从"底子"最弱到发力最猛,2008年后,武汉新港经由全新规划,实施"中国第一大内河港口"目标嬗变,巨量投资涌入,从汉口龙王庙沿着长江往下,沿岸港口岸线正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港阳逻港更是崛起为港口新城。
2008年前,武汉区域港口年均吞吐能力不足5000万吨。2009年,湖北省和武汉市推出"武汉新港"全新规划----整合武汉、鄂州、黄冈、咸宁四市部分港口,港口岸线延长到785公里左右,港区26个,港区及腹地面积达12300平方公里。与其他港口吞吐量的合并不同的是,武汉新港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式方式运作,集中规划建设"一个新港商务区、两个集装箱核心港、五座临港新城、十二个临港产业园",形成了"一区、二港、五城、十二园"的总体布局。武汉新港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武汉新港发展不再仅仅是港口本身,而是关系到产业布局,更关系一座城市的兴衰"---这就是"第四代"港口发展模式,即突破常规的港口概念,把港口、产业、城镇、综合交通融为一体。
"2009年以来,武汉新港共开工建设集装箱基地、配套码头等港航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集疏运项目、临港产业及物流项目82个,投资规模603亿元",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公布了新港建设截至目前的最新数字,但其实按照规划,整个"十二五"时期,武汉新港建设各类项目达111个,投资总概算达1766亿元,设计吞吐量目标是"亿吨大港 千万标箱"。
大规模投入与整合后的武汉新港,将以往的竞争对手岳阳港、九江港抛在了身后。201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19.3%,在长江中上游率先迈入"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吞吐量65万标箱,同比增长15.1%。
论坛期间,中国日报记者就武汉新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采访武汉新港管委会主任张林。面对记者"千万标箱"能否达到的疑问,张林说:"从5000万吨到亿吨,武汉新港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与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相比,我们的相关规划仍然赶不上实际发展。 千万标箱 目前看来似乎比较遥远,但提出这个目标是基于中国中部发展的快速态势,是对未来中部地区物流需求的整体把握"。
据记者了解,长江沿线大型企业原材料运输的80%通过水上运输完成,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富士康等对物流依赖强的大型企业已形成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规模效应。同时新港建成后,良好的综合服务能力将使其物流辐射范围从湖北省内延伸至川渝及湖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市,各地煤炭、矿石、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货物,均可从此"通江达海"。
正是基于对"通江达海"与"铁水联运"优势的把握,武汉新港才信心满满。武汉新港启动建设后,着意打造武汉至上海"江海直达"集装箱快线,在长江沿线企业赢得良好口碑。目前还和泸州市合作开通"泸州-武汉"水上集装箱运输快巴航线,以及正在和宜昌市、荆州市合作筹备开通"宜昌-荆州-武汉"城际集装箱中转航线。而武汉新港正在着力落实的是"武汉-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武汉铁路路网发达优势,长江水运主动对接铁路网络,形成中西部铁路网与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运的模式,有效解决三峡大坝通行能力不足对成渝等地水上货运的限制,建设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通道。
宋德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非常支持武汉新港建设,长江中游需要这样的强力综合枢纽港"。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到2020年,武汉新港要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水上门户 "。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