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塔尔.拉尔森:香港罢工潮埋下了不和谐的伏笔
香港港口工人的罢工结束了,但引发罢工的紧张情绪依然存在。码头工人感受到了香港生活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而港口运营商则面临中国中国经济放缓和转型的挑战。劳工关系的紧张看样子是注定持续下去了。
这场冲突持续了一个月后双方才达成和解。香港国际码头(HIT),也就是这五百名码头工人的雇主,似乎是这场罢工潮中胜出的一方。5月6日,罢工工人接受了加薪9.8%的方案,同意返工。
该涨幅还不到他们最初要求的一半,而仅略高于外判方最早的提议方案。此次罢工对财务的直接影响极小。和记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控股香港码头的新加坡上市信托公司)过去一个月的股票表现实际上要好于中国招商等其他码头运营商。
不过,这场罢工却让人们意识到了香港社会分化的加剧。把目标对向香港大亨李嘉诚,为码头工人的罢工增加了额外优势。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集团是港口的终极控制者。跟占领运动一样,工人们扎营在李嘉诚的香港总部外,在其家门口抗议并呼吁抵制他的其他业务。和记黄埔把码头工人的罢工比喻成"文革式揪斗",更增添了紧张气氛。
其他大部分香港工人恐怕不太可能会采取类似的策略:作为前英殖民地,香港经济更偏重主力是白领工人的服务业。白领工人一般不太会选择罢工和集体劳资谈判。但不管怎么说,罢工损害了香港国际码头,作为世界第三大最忙碌码头,其高效、可靠的名声。另外,香港国际码头的员工三分之二是合同工,此次罢工也让人们对依靠合同工是否可行产生了疑问。
假以时日,香港码头的航运或因此转移到大陆的其他港口。中国经济放缓,且正在降低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这也为港口运营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不管怎么转变,和记有后路可退:它在深圳拥有一个码头,其繁忙程度几乎等同于香港码头。但码头工人的选择就不那么多了。罢工只会加快码头业务的萎缩,而码头是他们的生存立足之处。
日期:2013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