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周年。为深入探索上海的城市历史,8月中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地方史志学会、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等单位以"上海:从开埠到开放"为题,向相关研究人员、关注上海发展的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征集文章。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文章近40篇,内容涉及上海城市发展、上海成长的历程、城市更新与历史人文遗产保护等等。现择部分文章刊发,以飨读者。
上海开埠城以港兴
上海开埠后,外国商品和资本不断输入,随之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刺激了上海内外贸易、金融、交通运输、轻纺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上海得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并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这几乎是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轨迹。上海自古就是个港城,上海发展史与港口发展史紧密相连。江海汇合,沟通了海上的航运,这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记载来看,十六铺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迎接过无数的帆船。上海港最早的码头也应在十六铺至南码头一带,十六铺至南码头大多是由石条砌成的踏步式码头和木桩码头,只能停靠小船。一直到1908年上海港才出现万吨级码头,这是国内最早的万吨级码头。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年代里,十六铺码头始终是上海滩最有人气的地标建筑之一,它在许多老上海居民记忆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人们曾在这里搭船去宁波、普陀山,或西行抵达武汉、重庆等地,过去这里的繁华不亚于南京东路外滩。
1843年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一批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洋船停泊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江河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十九世纪70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可惜的是,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连年的战争,使中国的经济陷入凋敝,并在战火中走向衰败。
上海港留给1949 年新中国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码头,货物吞吐量只有194万吨。港口设施设备十分简陋,绝大多数货物装卸依靠人扛肩挑,码头工人们雄浑悲恸的号子响彻浦江两岸。是年轻的共和国让上海港慢慢地恢复生机和活力。
上海港发生历史性转折是在1972年以后,那时中日恢复邦交,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迅速发展。每天都有一百多艘外轮在吴淞口外的海上锚地排队等候进港装卸,最多时达到200多艘。因为时常延误船期,我们有限的外汇必须赔偿给外国人。这惊动了国家领导人。1973年年初,周总理在病房里召开政治局专题会议,要求3年改变港口面貌。上海也制订了3年计划,建造军工路码头,进口一批装卸机械等。计划实行了5年,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文化的包容、经济的繁荣和思想的开放等诸多方面优势,上海港的建设和运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一、对老码头彻底改造,提升机械化程度;二、在外高桥建设新码头,以适应集装箱发展需要;三、建设洋山深水港,摆脱江河制约,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三项举措使上海港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当然,除了"天时、地利"外,更重的是"人和"。上海是依托长江三角洲,甚至广阔的两湖、巴蜀、鲁豫、冀晋等区域发展起来的,这些区域为上海这座城市输送了各类人才,来上海的移民不仅带来资本和文化传统,还与来自海外的英、美、法、俄等国移民一起,为上海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这也为上海在开埠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创造了条件。
洋山大港托起梦想
在祖国的东海之上,杭州湾北、长江口外,有一群小小的岛屿,这岛屿犹如珍珠撒落在海面上。大小洋山就在这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留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美丽诗句。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大唐高僧鉴真六渡东瀛,遇风两次泊驻小洋山数月,并留下石刻真迹。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 1552年)民族英雄戚继光驻岛练兵抗击倭寇,也为洋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如今,这里建起了举世瞩目的洋山深水港。
海上航运,是一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尽管速度处于劣势,但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运量大、成本低,故至今仍为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从我国外贸产品运输的现状看,90%以上还是靠海运。但长期以来,缺乏深水良港成为制约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受此制约,上海每年有近百万集装箱移至釜山、神户等港口中转,仅此一项,每年增加的运费就达几十亿元人民币。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在21世纪初的火红岁月里,上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汇聚东海,用辛勤、汗水与智慧,开山炸石、填海成陆;又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打桩筑基、架梁成桥,以神奇的速度,打造了一座神奇的现代化深水港,创造了一个现代版的"精卫填海" 神话。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深水港是全球唯一建造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也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它骄傲地托起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梦想。
一直想去洋山深水港看看,2011年仲秋时节,我应市振兴中华读书办公室之邀,为洋山深水港职工读书节开幕式作演讲,便有机会一睹闻名世界的大港的风采。上海到洋山的跨海大桥巍然横卧在浩瀚的东海之上,海面上连绵起伏的海岛宛若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登临信息控制高塔,绵延10余里的集装箱码头尽收眼底,这条货轮卸了多少货物,那条船货物装到什么程度,还有几条货轮正等待进港等等,整个港区货物吞吐状况,都由屏幕显示,一目了然。驱车在港区长长的码头岸线实地考察,只见一艘艘巨轮静静地抛锚在港湾里,一条条货船停泊在码头边,岸边桥吊繁忙而有序地将一只只集装箱,轻轻地吊放到加长的货运车上,所有的工作都井然有序,而工作人员却很少。高度现代化的洋山深水港让我扬眉吐气,精神焕发。
集装货箱开拓未来
上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252.9万标准箱,集装箱货运为中国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集装箱运输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它以标准化箱运取代传统的散运,一问世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是它便于港口的机械化操作,加快船舶周转率;二是节省包装费用,减少货物的损耗;三是有利于不同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船舶、汽车、火车的衔接运输。
早期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仅限于陆上运输。1956年,美国人马克林开创了"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先河,首次运输便取得成功,每吨货物的装卸成本从 5.83美元降低到0.15美元,大幅度降低成本让人兴奋不已。于是,集装箱运输实行"海陆联运",由于货物装卸流程的标准化,也拉近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距离,并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此举引发了世界运输史上的一次变革,开创了集装箱运输的新纪元。
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孤陋寡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以"得风气之先"为骄傲的上海人,竟还不知道"集装箱运输"是怎么一回事,上海港不仅没有"超巴 拿马型集装箱起重机",也没有"轮胎吊"、"正面吊"和"空箱堆高机",只有从匈牙利进口的"冈茨"门机,还有老式的码头起重机。
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始集装箱运输的国家,也是最早向上海港推广集装箱运输而获大利的国家。他们发现上海没有对付集装箱的吊车设备,专门驶来了一艘名叫 "东海号"的平板船,船吊设备可以轻而易举地把200只集装箱从船上吊到码头。这一段时间,上海港码头上的集装箱运输,几乎成为"东海号"一家的专利。日本人依托先进的集装箱技术,在上海港获得巨额利润,而精明的上海人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港口建设百废待兴,国家交通部争取到一笔世界银行贷款,拟让上海与天津、厦门一道,将部分老港区改造成集装箱专用码头,这是上海集装箱港口建设的发端,也是上海港搭上集装箱运输"世界顺风船"最早的一次行动。
1978年9月,上海港开辟了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班轮航线。如今上海港顺应国际航运发展新趋势,已成为世界"战略性枢纽港"。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出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30%左右,开辟了数百条航线,覆盖全球所有重要的港口。上海港在向国际航运中心迈出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以"抓斗大王"、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为代表的产业工人出身的科技专家,他们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上海港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