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共同编制的《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于2013年11月28日面向全球公开发行。在"2013 SISI国际港航发展论坛"上,上海海事大学於世成书记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分析师Olaf Merk共同为《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The Competitiveness of Global Port-Cities:The case of Shanghai-china)的发布仪式按下启动按钮。《OECD区域发展工作报告》是由OECD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共同完成,该报告评估了上海港发展现状和政策,分析了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提出了提升上海港口绩效、强化港口积极影响的建议。
《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系列报告,包括荷兰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德国汉堡、法国马赛、法国塞纳河畔(勒阿弗尔、鲁昂、巴黎、卡昂)、芬兰赫尔基辛、土耳其梅尔辛、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斯洛伐克多瑙河畔、南非德班等,《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是OECD港口城市项目中的第十个研究案例,也是OECD区域发展系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发行方,世界经合组织(OECD)总部设在巴黎,是由全球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OECD所制定的文件和标准对国际经贸环境的改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与OECD合作,承担了《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的编写工作,体现了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的步伐迈向了新的台阶。
《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首先回顾了过去十年上海港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视角评估上海港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主要贡献因素,详尽阐述了上海港发展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就上海港口管理与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新城建设等港城协同发展所涉及的相关政策加以剖析,提出了改善上海港口绩效、强化港口对城市正面影响的建议。
附:《全球港口城市竞争力:中国.上海》报告内容摘要
全球共同目睹了上海港的惊人发展。过去十年,上海港吞吐量已增长2倍有余,2012年创造了7.36亿吨傲人业绩。在2008-2012期间,尽管受到经济危机拖累,但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依然以4.9%的年均增速保持稳健成长。自2010年起,上海港更是跃升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2012年集装箱吞吐量破纪录地达到3250万TEU。上海港还是一座作业效率高,腹地通达性强的国际一流港口,体现为船舶周转时间短(过去十年提升明显)、建立了长江沿线的内河港口网络。而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则有效缓解了港口拥堵,同时腾出原港区用于城区建设。
港口发展对上海城市经济贡献巨大。2010年,港口相关产业对上海经济总贡献(包涵直接、间接和波及贡献)约为3550亿元,占上海GDP总量的21%;提供就业230万人,同样占城市就业总人数的21%。其中40%为直接贡献,而港口间接经济贡献主要来自海上运输、航运金融和货物装卸。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港面临的又一新挑战。上海正努力发展成为绿色生态港口城市。近来,政府加强了对上海港散货码头的管理,制定了降低CO2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废水排放的目标。码头运营商也正通过革新生产装备(RTG等)、应用码头岸电、优化集卡拖运系统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机遇在握,上海港或可成为全球最大中转枢纽港。虽然,上海港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但它并非最佳的转运港。新加坡和香港在港口网络中处于更中心的地位,堪称国际转运中心。这与目前上海港相对较低的水水中转比例有关(吞吐量的1/5)。但上海港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是成为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而洋山深水港将是上海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按目前增速,2020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或可提升至2500万TEU。取消沿海运输限制也将促进上海转运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具备建设世界一流航运服务中心的优势。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加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要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其中一个目标。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涉及税收、通关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扩大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教育和航运研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1996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成立;2009年,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发布,正是扶持措施实施得当的体现。鼓励航运服务企业落户享受优惠政策。
上海将成为中国首个国际自由港。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2013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应运而生。区内货物、资本的自由流通等管理措施的推出使上海对外开放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将使上海更具国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