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 加快自贸区成果复制推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0浏览次数:7

    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完成3年试验期,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作为这项重大国家战略的试验承载区,浦东率先获益,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对标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政府治理能力再造深入推进。

    创新驱动

    战略产业更优更强

    初春3月,经过一冬调试的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正式运转起来。在这里,海关和国检部门联合办公,查验从浦东机场运来的电子加封货物,现场办理通关手续,使企业通关便利性大幅提升,整体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个工作日缩短为6-10个小时。

    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也叫"空服中心",其作用相当于将浦东机场的空运货物保税监管功能延伸到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意味着园区600多家有进口需求的生物医药研发相关企业可以就近更快地提取用于实验的生物试剂、样品和设备。

    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张江面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包括罗氏、诺华等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已有8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张江药谷"在初创时就立志成为"东方波士顿",如今,张江的创新能力日渐显现,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浦东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企业申报新药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张江的最新目标是,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产业营收规模1000亿元,新药产品超过250个,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浦东还有一块承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海边热土,那就是位于新区最南端的临港地区。经过十余年开发,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导者,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引进项目近300个。

    目前,动力产业已经成为临港产业区集聚度最高的产业,这里汇集了发动机设备、核电和清洁火电成套设备等高端动力产业。临港在2015年全面启动了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记者从浦东新区发改委了解到,到去年底,浦东的服务业占比已达75%,未来确保工业占比不低于25%,将是浦东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浦东新区工业投资实现止跌回升,全年完成296.81亿元,增长6%。通用汽车、中芯国际等企业均加大了对新产品的技术改造投入。

    投资便利

    新设企业大幅增长

    2月27日,优艾贝(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签约,双方将合作共建上海艾儿贝佳浦滨儿童医院。这是上海首家高端儿童专科医院,其重点特色专科是行为发育儿科、呼吸/哮喘、内分泌学科。而在去年10月21日,一名3.32千克的男婴在上海艾儿贝佳妇产科医院降生,宣告上海最大的非公立妇产科医院接生了自己的第一个新生儿。

    自贸区对标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催生了一大批外资医院、外资旅行社、外资培训机构等,为浦东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气象。

    服务业企业注册数量大幅增长在保税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包含外高桥、洋山港和浦东机场三大片区的保税区,在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前有存量企业8000多家,到如今,新设企业已接近3万家。

    据了解,保税区新设企业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改变了原先保税区以贸易、物流、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正在成长为百亿元能级的产业群。新设企业中已有1万多家实现税收产出。

    放眼整个浦东新区,受益于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理念,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不断加码。浦东新区除了率先在全国推行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去年又启动"先照后证"改革。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浦东就新增企业3.4万多家,其中内资企业32424家,外资企业1841家。

    在新设企业大幅增长的同时,浦东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也保持稳步增长。去年,浦东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过1800亿元,全年达到1825.74亿元,增长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70.36亿美元,增长8.9%。

    "三全"工程

    助推政府治理能力再造

    自贸区建设之初,《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就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自贸试验3年多来,浦东新区发挥与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作优势,深化一级政府框架下政府管理的整体创新,以"放、管、服"为重点,加快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经济治理体制机制,浦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动作频频。

    "小政府、大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旧有部门职能合并,新的大部制部门陆续诞生,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2014年1月1日,实施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改革,挂牌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后来又纳入价格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四合一"综合执法;同年11月16日,全国首家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在浦东成立,该局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2015年7月14日,原本"挂靠"在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名下的浦东城管"独立"为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并举行挂牌仪式;2016年8月24日,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揭牌成立,合并原先新区科委、经信委职能。

    在提升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浦东政府陆续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各个职能部门创新迭出。新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信用监管",与"饿了么"公司开展政企监管合作,推动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业务健康发展。新区科经委则建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运用互联网思维,浦东还推出了"浦东e家园""网上督查室"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城市管理和政务管理的社会舆论监督,受到市民普遍欢迎。

    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重点工作情况发布会透露,浦东政府将再放"大招",推出"三全"工程,也就是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服务全员协办,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此举将打破部门壁垒,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满意度。

    据了解,浦东还将建设"政府再造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再造区"将涵盖组织机构调整、绩效考核提升等改革要求,也涵盖了政府内部以及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改革。浦东将以此为抓手,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系统集成。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