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创新到系统集成 自贸区淬炼升级进行时

发布者:费缨花发布时间:2017-03-10浏览次数:6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创建至今已有三年多,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如何在前一轮改革突破的基础上,抓住"十三五"发展契机,启动新一轮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对标最高标准查找短板

    "对照国际最高水平的自贸区,上海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全国人大代表许罗德说,上海自贸区总体实现了初衷,下一阶段应该继续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他认为,上海自贸区未来要在现有制度和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比如,负面清单的数量应尽可能缩减,相关制度需要继续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贸易便利措施还应提高水平,海关自动化的作业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上海还可以在风险防控方面,多做一些压力测试。"

    深化自贸改革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强化制度的系统集成。许罗德建议,上海应以自贸区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实现各项制度、措施、平台之间的协同和集成,确保部门、区域之间,实现一体化的行政备案制度。上海应充分发挥自贸区创新引领的优势,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级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探索金融的深化配套改革

    上海自贸区作为自贸区中的"领头羊",肩负着率先探索金融改革的使命。全国政协委员徐钧健表示,上海本轮改革牵涉的重点领域是金融的深化配套改革,以此带动贸易、投资等领域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他认为,推动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是自贸区新一轮多领域改革的关键。对此,他建议,各项改革分门别类加以梳理,明确时间节点,建立起既对接国际金融通行做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金融监管与服务体制和机制。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李碧影也提到了自贸区金融改革。她认为,要发挥自贸区优势,与上合组织加强金融等方面合作,将上海打造成"一带一路"金融枢纽。"鼓励上合组织成员国企业在上海开设FT账户,为这些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加强上海自贸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形成亚太金融网络;加强上海金融市场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大宗商品合作,努力争取人民币定价权;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制度优势,联合金砖国家发展金融。"

    破解"大门开、小门关"难题

    根据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对负面清单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行外资项目备案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外资准入"大门开、小门关"的现象。国家推出了新的开放政策,但行业规定、许可审批、配套措施等依旧维持不变,外资准入仍然存在准入门槛、许可审批或行政审批(如资质要求、业绩要求、持续经营年限要求)等障碍。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认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了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领域。中央部委和各地政府应据此梳理和调整有关行业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加快形成与负面清单管理一致的制度安排,形成统一的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制度。他表示,中央部委和各地政府应严格实行外资项目备案制管理,坚决取消违法违规的行业规定、准入门槛、许可审批或行政审批,切实破解外资准入"大门开、小门关"的难题,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正确的市场准入预期。

    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

    上海港作为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单位之一,深刻感受到三年改革为港口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未来自贸区建设的一大关键词是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这是非常高的期许。上海港能不能学习新加坡等地的经验,由传统港口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在自贸港区内,货物、资金实现自由流通,进一步提高自贸区的含金量,这是下一步应该研究的课题。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