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 启航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27浏览次数:6

    上周五,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取得重大进展,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以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3年多来,上海始终围绕这一国家战略,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一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启航。上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全球移动通信行业巨擘美国高通,近期将旗下首个半导体测试企业放在了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今后,高通的系列手机芯片,都会在这家新公司进行测试,然后运往全球各地,交到客户手里。

    高通只是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建设,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推出数百项改革举措,使得中外企业近悦远来。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目前负面清单的长度已经从2013年版的190条缩短到2015年版的122条。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9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是负面清单以外的,不用再审批。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先后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领域37项,制造业等领域17项,累计有1800多个项目落地,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增值电信、船舶管理、认证检测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借鉴国际经验,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在自贸区推出了近百项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使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2015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和上海市共同印发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与之前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金融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51条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框架体系。目前,"金改51条"政策已基本破题,"金改40条"政策正在逐步推进实施,陆续发布了7批80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截至2016年底,已有51家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5万个,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超过8000亿元。

    通过改革,自贸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3年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4万户,新设外资企业数占比从自贸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截至2016年底,办结境外投资项目累计1577个,自贸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3/4的生产总值,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

    职能转变屡放"大招"

    自贸区建设之初,《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就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自贸试验3年多来,浦东新区发挥与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作优势,深化一级政府框架下政府管理的整体创新,以"放、管、服"为重点,加快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经济治理体制机制,浦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动作频频。

    去年年初开始,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试点涉及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分取消审批等5种方式进行改革试验,以解决企业"办证难"的问题。

    在自贸改革的引领下,旧有部门职能合并,新的大部制部门陆续诞生,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2014年1月1日,浦东实施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改革,挂牌成立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后来又纳入价格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四合一"综合执法;同年11月16日,全国首家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在浦东成立,该局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2016年8月24日,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揭牌成立,整合了原先新区科委、经信委等部门的职能。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今年浦东已经定下目标,要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范围,分类改革441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探索审批服务从"一门式"受理向"一窗式"受理转变,实现从"办成事"向"快办事"转变。

    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重点工作情况发布会透露,浦东政府职能转变将再放"大招",推出"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事项"全域共享",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此举将打破部门壁垒,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满意度。

    未来,浦东还将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先行一步,不同于一般的政府职能转变,浦东将涵盖组织机构调整、绩效考核提升等改革要求,涵盖了政府内部以及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改革。浦东将以此为抓手,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系统集成。

    "双自联动"效应显现

    通用电气、博世、陶氏、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这么多跨国企业聚在一起,只为一个"小目标",就是参与张江跨国孵化平台建设。从去年10月启动至今,张江跨国孵化平台取得不俗成绩:目前平台服务项目180多个,覆盖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等诸多前沿领域,平台内企业共获得融资近5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海自贸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效应。

    本月初,经过一个冬天调试的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正式运转起来。在这里,海关和国检部门联合办公,查验从浦东机场运来的电子加封货物,现场办理通关手续,使企业通关便利性大幅提升,整体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个工作日缩短为6-10个小时。

    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也叫"空服中心",其作用相当于将浦东机场的空运货物保税监管功能延伸到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意味着园区600多家有进口需求的生物医药研发相关企业可以就近更快地提取用于实验的生物试剂、样品和设备。

    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张江面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包括罗氏、诺华等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已有8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张江药谷"在初创时就立志成为"东方波士顿","双自联动"后,张江的创新能力日渐显现,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浦东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企业申报新药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张江的最新目标是,利用"双自联动"的制度优势,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产业营收规模1000亿元,新药产品超过250个。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说,今年浦东将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汇聚天下英才,为自贸试验区和浦东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