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扩围与改革深化正在同步推进。
日前,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在辽宁、浙江等省市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以及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方案。
由此,从范围上看,自贸区"由点及线到面"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1+3+7"格局正式形成;从程度上看,上海自贸区改革内容逐渐丰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从效果上看,多个自贸区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联动,并将带动各区周边、各领域之间的发展。
那么,除了自贸区本身的特色,从国家战略层面,自贸区此次扩围与深化又释放出什么信号?
首先,开放发展,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变基调。
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在通过自贸区等一系列关键战略释放出积极信号。本次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将按照国际最高标准,为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更为充分的压力测试,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形成适应经济更加开放要求的系统试点经验。
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中国是本轮全球化与开放经济趋势下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贡献者。而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国际最高标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等关键词无一不表明中国政府坚持开放的态度。
从《方案》中可以看到,这种开放体现在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体现在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体现在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创新,体现在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等切实的贸易便利举措上。
不仅如此,除了整体上向国际开放,国内各个自贸区的发展思路也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这本身也是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中,辽宁自贸区提出要"推进与东北亚全方位经济合作、构建连接亚欧的海陆空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和国际航运中心";河南自贸区则表示要"在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这说明,各自贸区并非局限于区内开放,更试图立足区内,服务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国家战略,实现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其次,深化改革,仍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金融改革一直是自贸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海自贸区设立3年多以来,区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而《方案》则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等开放性探索,加快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升金融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等监管机制的成熟,都意味着自贸区将继续作为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积累经验。
不仅上海自贸区如此,其他几个自贸区也在行政体系改革、制造业升级等方面开展重点各异、特色鲜明的先行先试。例如,重庆自贸区将结合高端制造业发展,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及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而辽宁省副省长王大伟则表示,辽宁自贸区将重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多种所有制的优势互补,完善国企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
可以说,正在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的自贸区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其发展动向反映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深化改革的不断探索。
再次,协同发展,反映了全国发展科学谋篇、统筹布局的总体设计思路。
此轮自贸区扩围最大的特点是差异化。从金融排头兵到东部沿海城市,再到传统工业城市、内陆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亮点,也都有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这种差异化发展的背后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绝不一窝蜂追求高大上的改革发展目标;二是从全国范围看,各自贸区可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战,而非重复探索或简单复制,从而为稳步推进全方位改革积累经验;三是以点带面,以区域规划为基础,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点国家战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
可以预期,未来自贸区仍将扩围,其改革的内容和层次也将不断丰富,不仅可通过区内优势领域、特色产业的开放与改革带动全方位的优质资源集聚、行政体系的改革,更能推动周边更大区域实现全方位、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提升大区域内的竞争力,打造更多的中国名片。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