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绿色航运,一路先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26浏览次数:208

    今年是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周年。2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13年艰苦卓绝的工程建设和6年尽心竭力的精心维护,现在的长江口是一幅什么景象?近日,记者随"黄金水道.绿色航运"媒体采访团进行了实地采访。
    近日,我们乘坐"黄金水道.绿色航运"媒体采访车行驶在20余公里的长江口通海大堤上,在一望无垠的由疏浚土吹填而生的陆地上,旺盛的绿草扑面而来,似乎在无声的宣告一个"绿色时代"的到来。
    上海因水而兴,江海通达,汇通天下。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是上海城市发展发达的原始基因,长江泥沙在河口河流和海洋动力条件相互作用及制约下,经过近千年发育形成长江三角洲河口,也成就了上海。
    这个时代是长江航运赋予它的,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航拍上海》,第一个镜头就是长江入海口。在这个土地比黄金还贵重的城市,长江口航道建设不仅舟利天下,而且还将大量的泥砂变废为宝,吹填造陆。
    那一道道扬起的泥砂,是长江口的乳汁,滋养了上海的今天,也孕育着上海的明天。
    绿色向大海不断延伸:7年再造一个长兴岛
    4月17日,记者在上海横沙岛的长江入海口采访时看到,20多公里的通海大堤,一边是长江口与东海连接的浩瀚水域,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生态湿地,一群群白鹭在夕阳下自由飞翔。
    "这里原先是一片江海连通的水域,现在变成了5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横沙岛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00平方公里,这是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土吹填造陆的成果之一。相当于7年再造了一个长兴岛。"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徐庆伟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河势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于2010年3月完工,航道水深由7米加深至12.5 米,深水航道建成后,每年维护疏浚平均要产生 6000万方左右的疏浚土。
    按照习惯做法,疏浚土会抛入指定的河口或海洋抛泥区,既不利于河口、海洋水环境也不利于航道维护。而与此同时,上海市却面临土地资源捉襟见肘的发展瓶颈。
    纵观国外,河口地区疏浚土利用率普遍较高:美国80%,英国65%,荷兰90%;而且利用方式多样化,除了吹填,还用于土壤改良、海滩养护和防护、湿地恢复、水产养殖、栖息地营造以及建筑用材等。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不断丰富绿色发展内涵,通过疏浚土综合利用吹泥造地,一方面减少疏浚弃土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上海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同时还能有效弥补航道维护费用。2010年1月,上海市和交通运输部共同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深水航道疏浚土的利用,大规模利用深水航道疏浚土实现从无到有。利用深水航道疏浚土进行吹填施工既方便航道疏浚时就近抛泥,土方上滩后又可以有效减小对航道回淤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上海缺砂的问题,一举多得。随着双方合作深入密切,疏浚土的回收利用从最初占清淤总量约10%增加到现在的60%以上。目前,已利用深水航道疏浚土约1.2亿方,有力支持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通过与上海市沟通协商,确定了疏浚土市场化利用的新模式,打开了疏浚土利用的新局面。"通过疏浚土综合利用吹填造陆,一方面减少疏浚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还能节省航道维护费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航道养护中心主任朱剑飞说。
    截至目前,超过3亿立方米疏浚土通过先进工艺直接吹填成陆,其中约1亿立方米疏浚土通过与上海市合作,用于横沙东滩和浦东机场圈围工程吹填成陆,面积超过7.4万亩。在此基础上,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通过与上海市积极沟通协商,确定了疏浚土市场化利用的新模式,打开了疏浚土利用的新局面。2015年横沙东滩七期吹填造地项目正式实施,2017年横沙八期吹填项目也正式实施。据测算,"十三五"期将利用长江口航道维护疏浚土吹填造地8.38万亩,为弥补上海市土地资源的短缺作出更大贡献。
    采访车沿着通海导堤一路向东,前方就是大海。许多记者朋友们拿起手机开始定位,这时,百度显示位置就在在海上。"等到2020年,长江口利用疏浚土围堰造地将利用疏浚土1.6亿方,离海将会更近了。"徐庆伟望着东海的方向说。
    绿色向航道深度拓展:让"水中大熊猫"生生不息
    长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长江口是河流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具有最高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繁殖、育幼和取食场所,被视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
长江口航道局从最初深水航道建设到现在的水深维护,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与长江口航道资源开发同等重要的大事来对待。
    "说实在的,海洋中动物的保护和修复比大熊猫还要难,所以20年前我们就首次在长江口创造性的进行了中华鲟培植,并且获得成功。我们利用半年的时间就培养了3008尾。"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亚瞿说,长江口对生态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对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保护。"到现在为止,中华鲟最大的一条已经18岁了,其中不乏一些到上游产卵的。我相信里面有很多的鱼类都回来了。"
    "另一个值得骄傲的是,我们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既建设了航道,又修复了中华绒螯蟹,这个种群在20年前已经濒危了,通过一两年的工作,这些资源就得到了恢复。"陈亚瞿告诉记者,"我们把几万只阳澄湖大闸蟹往海里扔,当时别人讽刺我们说白白扔钱到海里。但是我们这样做,第一年就获得了很大成功,第二年就生效了,连续做下去,我们资源就恢复了。"
    在记者的认识中,牡蛎应该生活在海中,但是长江口却通江达海,繁衍了大量的牡蛎,这里几乎成了"牡蛎的天堂"。
    "在48公里导堤上面,我们创造性的做了人工鱼礁,除了美国、中国以外没有人能做到。一大片都是大牡蛎,初步估算有100万吨。"陈亚瞿欣喜地说,"牡蛎是好东西,死了以后鱼就吃,为鱼类增加了很多的天然饵料,这就增加了河口的生物资源。现在的牡蛎多了,覆盖河口,像天然的钢筋混泥土,大大保护了导提,不怕风吹浪打。"
    陈亚瞿告诉记者,牡蛎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河口环境。"它吃藻类,因为河口是一个赤潮区,藻类都被牡蛎吃光了,不会发生赤潮。更重要的是,河口是一个污染区,牡蛎大量放上去以后,会吸收大量重金属,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污染。"
值得长江口航道人骄傲的是,他们在长江口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牡蛎礁,不仅给鱼类提供了食物,还具备"生物过滤器"功能,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呢!
    多年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积极融入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监测范围达到5000平方公里,监测内容包括11项学科,涉及项目包括水、沉积物等15个专题。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工程可能给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局承担并资助了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通过制订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建立河口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先后开展了10余次不同种类生态修复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共约放流螺蛳和河蚬5吨、中华绒螯蟹4.2万只、长吻鮠6.5万尾、暗纹东方鲀9万尾、花公式20万尾、黄颡鱼10万尾,促进了长江口航道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且,多年来,由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东海环境局和东海水产研究所3家联合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包括水温、化学、地质、地貌、生态等全方位的生态监测,这在其他工程当中是很少见的。
    "长江口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党委书记范亚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位于长江口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功能,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黄金水道建设,同时维护河口水环境,建设‘健康河口’。"
    绿色让黄金水道更闪亮:水运财富滚滚而来
    绿色航运不仅在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强调航运效益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使之可持续发展。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开通以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始终把深水航道通航水深保证率,以及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航道的安全稳定运行,作为综合运输中的"绿色风向标"。
    上港集团2016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13.3万TEU,连续7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市交通委航运处副处长屠伟峰说:"深水航道开通前,5万吨级以上船舶几乎无法进出长江口航道,而现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深从7米增深到12.5米,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都可以安全进出上海港和长江中下游其他大港,对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和邮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长江口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对上海港乃至长江中上游航运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工程技术部总经理罗文斌说:"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成,北槽深水航道的水深达到12.5米,同时,深水航道至长江口南岸外高桥和罗泾港区之间的毗邻水域得到有效整治和维护,大大改善了长江口至各港区的通航条件,特别是大型船舶的通航能力大幅提升,为上海港的港口服务能级提升创造了条件。"
    水深线就是生命线。自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投入运行以来,超大型船舶流量持续攀高。上海海事局通航管理处许家武告诉记者,2016年达到69185艘次,比上年增长21.3%,较2010年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试通航当年的43154艘次增长了60.3%。
"邮轮的增幅更为明显,随着吴淞邮轮码头投入正常营运之后,邮轮数量大幅度增加,且其班制要求是‘朝至夕发’。2015年达到889艘次,2016年达到1209艘次,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2.1%和36%。"许家武强调说:"2016年,上海港邮轮旅客吞吐量289.38万人次,同比增长76.2%,成为全球第四大邮轮港。"
    井喷似的邮轮发展势头给长江口航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扇"阿里巴巴之门"又将如何开启,引起各方关注。
上海港引航站高级引航员沈建华表示,为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助力上海港邮轮经济的发展、长江沿线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长江口必须要在进一步扩大北槽航道80米限宽、北槽边坡利用及南槽的开发利用,进一步释放长江口潜能。
    水深线也是经济线。依托长江口深水航道,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测算,2015年长江口深水航道产生经济效益96.81亿元,同比增长0.89%。疏浚投资拉动GDP增长14.9亿元,货运量增加带动GDP增长1228.7亿元,拉动财政收入增长280亿元,带动就业17.1-21.3万人。同时,该工程还间接带动上海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制度推进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型显示、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发展。
    依托长江口深水航道,长江黄金水道在综合运势体系中的主骨架作用得以奠定,为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综合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衔接提供了更高的起点。不仅如此,研究显示,该工程加快了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新格局,在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长江口深水航道这步先行棋激活满盘。
    长江口深水航道是共享发展的典范,它不仅惠泽上海,并为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创造了条件,使得南京以下"河港变海港",大幅提升了长江中上游的"江海联运"能力,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河运榜首。
    昂起龙头,当好先行。长江口深水航道,这一黄金水道的龙头,正在从来自方方面面的获得感中实现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