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钧健:加快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国际化进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7浏览次数:6

    ■我国自贸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极为重要,将直接推动自贸区范围内面向境内关外的外向型国际化的跨境交易、外汇管理、跨境结算、转口结算、期货交易、信息安全等"深水区"的体制和机制联动改革

    ■国际化交易平台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机制,旨在创建出一个国际交易商云集、期现交易联动、商品门类齐全、离岸转口贸易便捷、面向全球交易服务的著名国际化交易平台,为国家战略服务

    我国自贸区创建至今已有四年时间了,从目前自贸区发展的现状来看,本轮改革牵涉的重点领域是金融的深化配套改革,并以此带动贸易、投资等领域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推动本轮以金融配套改革为重点的突破口和新起点,应是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这是自贸区新一轮多领域改革的关键。

    综观一个大国在崛起中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合能力。作为一个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及其平台建设,恰恰最能反映出该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综合能力的强与弱。反映自贸区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能力和地位,主要有两大参考指标,一是国际参与度;二是全球利用率,即平台上参与交易的国家数量和平台被世界各国转口交易的使用率。抓住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是自贸区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交易平台功能亟待向外向型转变

    当前,我国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我国四大自贸区内建有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重复率高等特征,基本上处于自贸区内内向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功能作用上,还未真正完成向外向型、开放型的角色转换,平台上的交易商家几乎百分之一百为国内企业或国内驻境外企业之间的交易,境外企业由于受制于结算和结汇的金融监管现状,少有参与或难以参与交易。

    二是受制于对转口贸易尤其是平台上转口贸易的监管经验缺乏,当下的监管措施大多异化为对转口贸易的限制,导致平台全球利用率缺失,无法精确获得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信息数据。

    三是综合性的交易平台缺位,导致改革难以聚焦,政策难以精准到位,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监管手段难以顶层设计和实时监控。同时也无法通过统一的后台大数据精准分析,有效掌控全球交易的一手信息,无法为我国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中提供话语权和定价权服务。

    四是大宗商品交易期现联动的制度设计,本来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商品的价格发现和需求导向下有计划地指导生产的应有功能,然而当下受限于期现分制的现行制度设计,导致其无法服务于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战略任务。

    带动相关领域"深水区"配套改革

    由此可见,我国自贸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极为重要,将直接推动自贸区范围内面向境内关外的外向型国际化的跨境交易、外汇管理、跨境结算、转口结算、期货交易、信息安全等"深水区"的体制和机制联动改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统一思想,加快推进自贸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我国四大自贸区内经国家批准的在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有数十家,已经运营的或有十多家,分别涉及有色金属、矿产品、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商品门类。从运营交易实况来看,这些平台不仅交易量少,而且本质上仍属于内贸交易,受制于监管现状,面向全球交易的巨大容量尚未开发出来。因此应尽快在各自贸区内重点建设起增量型的综合性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存量平台仍可作为以内贸交易为主的行业类交易平台。国际化交易平台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机制,旨在创建出一个国际交易商云集、期现交易联动、商品门类齐全、离岸转口贸易便捷、面向全球交易服务的著名国际化交易平台,为国家战略服务。

    加强协调,带动相关领域的"深水区"配套改革。我国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国际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改革的滞后,应借助自贸区的新一轮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自贸区与金融当局及其相关部门的协调,同步促进金融、税政、口岸、商务等相关领域的深度改革,积极推进以自贸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需求导向的改革路径,分门别类加以梳理,明确改革的时间节点,建立起既对接国际金融通行做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金融监管与服务体制和机制。

    期现联动,尽快建立符合当代市场机制的监管体系。大宗商品交易不能期现联动,同样也缺乏符合当代市场机制的金融监管和贸易投资监管体系的有力支撑。我国自贸区在建设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时,应同步建立交易信息大数据分析监测中心,对全球交易动态、交易结算、转口结算、离岸金融服务等实行后台的实时监控分析,并在提供交易情报汇总的同时,提供交易和金融预警,使监管部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监管措施,努力达到精准监管,使事中事后的监管长效机制在信息的有力支撑下真正地确立起来。

    (作者系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来源: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