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苏慰国的记忆中,十年前的张江还是个"晚上连人影都没有的‘鬼城’"。曾经这个在上海人记忆中"有些荒凉"的地方,现在聚集了中国约三分之一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世界500强企业。
短短两年时间里,东西方人才集聚的背后,源于2015年4月在这座城市中发生的一件大事。
当月,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收入麾下",这也意味着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挂牌时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新一轮改革"一触即发"。
三年间,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实践中,各类"专业术语"不断被科普。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合署办公、先照后证等,无一不折射出上海自贸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的不断探索。
其中那份首次在中国面世的"非禁即可"清单,击穿了投资管理体制的封闭之"墙",打开一扇透明之门。在普华永道问卷调查中,59%的企业认为"负面清单"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体。
正所谓"不破不立",负面清单条数一直不断缩减,由最初的190项特别管理措施缩减到现在的122项。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专题会议上表示,"我觉得负面清单要降到两位数,现在还是三位数。"上海自贸区一直在"破"与"立"的平衡中寻找突破。
"政府开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市场准入的‘方便’给了企业,把事中事后监管的‘困难’留给了政府。"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陆方舟说。今年3月,上海自贸区率先在全国开展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制改备案制,将事前的审批准入政策转化为事中事后监督。
以现已通过备案的兰蔻清洁面膜为例,"(流程)时间比之前审批制缩短了近3个月",欧莱雅中国注册和宣传事务总监余晓告诉中新社记者,"3个月对化妆品来讲,差不多就是一个季节的时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后续需要踩着圣诞等时间节点上市的彩妆类产品更是至关重要"。
当然,这些"流行语"的背后,是在上海自贸区"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搭建的"四梁八柱"。目前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中国各地复制推广,为其余10个自贸区"凿"出一条改革经验之道。
但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的眼中,自贸区的任务不止于此,"从新设10个自贸区的地理位置看,上海自贸区还需承担起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
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上海自贸区要聚焦"三区一堡"建设(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向中新社记者透露,将着重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投资开放领域,重点在互联网、文化、航运等专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第二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将聚焦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卫生等高端服务领域,在合适领域分层次逐步简化;第三金融管制方面,下一步考虑将FT(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覆盖整个浦东。
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