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外资银行作为连接国内和海外的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资银行还引发了鲶鱼效应,并同中资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国内银行的治理结构,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管理与运营水平。人民币国际化、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让外资银行找到了新的发力点。自贸区接轨国际,是全面改革的试验田,深谙国际市场的外资银行能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从服务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一带一路"让外资银行看到了发展的契机。
首批获准进驻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外资银行借助自贸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开展了多项财资和现金管理业务创新。如全自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解决方案,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一揽子解决方案,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客户提高资金结算及融资效率等。外资银行在贸易金融、企业融资、资金集中运营、外汇买卖以及跨境交易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吸引跨国企业财资中心落户自贸区。
随着自贸区的进展,外资银行可以扮演一个从引资到引智的角色。透过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与客户优势,将境外最好的理念与产品引进国内,在自贸区这个窗口先进行一些试验与推行后,再根据法规与文件引进至国内其他市场,并促进与境内外市场的联通。
自贸区案例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跨国公司为了对其全球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常设立"内部银行"的架构,包括全球跨境现金池以及全球统一结算管理。2014年初,某知名外资银行携手知名企业R集团成功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了区内首笔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解决方案。
在该外资银行的解决方案中,自贸试验区企业可开立两个账户:跨境双向资金池人民币存款专户与人民币集中收付专户。R集团在跨境双向资金池架构下,将其境内资金零余额归集至集团总部,由总部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在集中收付业务项下将中国区加入全球集中收付结算系统,中国区的结算与全球集中收付结算周期同步。在每月月末的结算日,该集团中国区主办企业集中中国区成员企业的应付款和应收款,与海外的结算中心进行结算。该款项由全球支付平台划转至主办企业的人民币集中收付专户,通过人民币集中收付专户仅用一笔跨境支付划转至境外净额结算中心。到日末,再通过全球资金池系统补足境内资金。由此,实现企业资金的最有效运用。
跨境双向资金池与集中收付汇"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安排,大大提高集团全球资金使用的效率,为集团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跨境收付渠道,两者的联动运作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除了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集中收付业务,外资银行在自贸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成功案例。比如,2016年12月,上海市财政局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在自贸试验区面向境内外投资者首次发行30亿元人民币地方债,星展银行(中国)、汇丰银行(中国)和渣打银行(中国)等外资法人银行首次参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境内外投资者踊跃认购。
通过自贸区的平台,外资银行可为区内企业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 较灵活的汇率和较透明的报价
. 灵活的在岸/离岸贸易融资和结构性融资方案
. 更多与利率、汇率和货币相关的结构性产品
. 创新的人民币财资管理和投资工具
. 丰富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 财资管理、流动性管理产品和方案
. 高效的跨境资金流动方案
. 先进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净额结算方案等
机遇与挑战
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内地网点、本地化程度、资金方面并不具优势。在双重监管的约束下对风险把控较为严格,业务风格相对保守,产品创新冲动不及中资银行。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特别是移动互联等发展迅猛的当下,在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外资银行明显落后于中资竞争对手。如何去扭转这一局面,对外资银行会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决定其未来能否进入中国银行业主流的一个关键所在。
然而,外资银行仍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关键在于找准和把握自身的核心优势,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找准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开放的契合点。在业务上,应将海外做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国内法规、监管要求和文化。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包括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推进、自贸区扩容、人民币加入SDR并进一步国际化,以及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都将继续给外资银行带来发展机遇。外资银行应充分发挥境外网络、产品设计和风控技术等比较优势,提高本土化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来源:外联发商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