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关于深化改革、突出特色,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的建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8-15浏览次数:135

    背景情况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至今已经走过三个年头。被寄予中国金融业改革前沿阵地的上海自贸区,一直在为金融领域的重大改革开放进行探索。设立至今,上海自贸区已构建了以分账核算体系为基础平台的相对完整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体系,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为全国金融改革和其他新设自贸区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操作样板。

    三年来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各项业务规模快速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45家金融机构直连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5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6.7万亿元,服务2.5万家境内外企业。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5681亿元,累计发生本外币兑换业务折合人民币7551亿元,辖内银行业投向境外贷款余额1181.22亿元。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拓展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通知》,提出启动新一轮自贸区金融改革,将分账核算单元业务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展延伸到了科技金融领域,这是自贸区创新金融政策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有效结合,将进一步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活动,预计将在引进海外投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积极的效果。

    问题及分析

    三年来的业务实践中,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在推进金融改革、有效管控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自贸区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但是随着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入,伴随近期国内外金融形势的波动,政策效应递减、创新效应削弱的现象逐步显现,同时分账核算单元体系还需要持续完善补充。一是分账核算单元账户活跃度不足,账户的使用效率不高,除了在跨境投融资和交易领域取得突出效果外,在引进海外资金、办理日常本外币跨境结算方面的功能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分账核算单元本外币资金来源不足,本外币资金供应模式尚显单一,在面临英国脱欧、美元升息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冲击下,资金价格波动较大,资金供应结构不稳定,期限配置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融资成本波动较大,不利于账户体系功能的长期、稳定发挥。三是分账核算单元作为对接境内外两个市场的窗口,在政策法规、流动监测等方面的对外宣传力度略有欠缺,境外主体对自由贸易账户的认识程度不够,业务吸引力尚显不足。

    建议

    为持续深化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改革,切实发挥分账核算单元对接"两个市场、两类资源"的综合功能,助力合格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议在以下两方面持续加大改革创新。

    1、建议持续宣传、推广、深化分账核算单元创新功能

    分账核算单元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试先行的典范,结合自贸区扩区和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贸区创新试验的大背景,建议在全国范围推动分账核算单元业务的复制推广。一方面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自贸区创新业务监管体系,有效监测资金"跨境跨线"流动轨迹,为及时发现、规避重大金融风险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的金融创新基础平台,在加大金融创新和创新监管的同时,通过规模的持续扩大,有效摊薄单笔业务的创新成本和运作成本。

    2、建议加强政策推动,保持自由贸易账户创新特色

    自由贸易账户作为对接"两个市场"、落实金融创新的重要载体,需要在坚持创新特色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账户的活跃程度,保持创新活力。一是近日发布的自由贸易账户服务全市科创企业、服务全市科技领域引进人才、服务自贸区债券等创新实践有望再次激活自由贸易账户活力,建议保持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活跃度,给自由贸易账户持续注入新的创新功能。二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建议在"二线流入"业务领域适度简化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其他结算账户汇划的相关合规性单据审核要求,在办理对"境内区外"的经常项下结算中(特别是境内人民币项下的日常结算中),适度简化合同发票等交易背景单据的审核,将审核要求同普通结算账户保持一致,提高自由贸易账户在日常对内结算方面的便利程度,提高账户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分账核算单元资金沉淀量,拓宽分账核算单元资金来源。三是依托分账核算单元的资金监测功能,扩充自由贸易账户在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类业务的使用范围,在有效监测、管控资金异常跨境流动的基础上,探索在特定交易领域推出有针对性、便利化、差异化的兑换、汇划、交易等业务功能,建议率先在"内向"业务方面提供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稳步落实特定领域资本项目额度内自由兑换、跨境跨市场资产交易等创新功能,有效吸引境内外投资者进场交易。

来源:上海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