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的金融中心,大连应将航运与金融"双中心"深度融合,借助自贸优势,完善航运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航运金融产品研发,鼓励信托、租赁、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向航运业倾斜。充分抓住全球邮轮经济"东移"的新态势,把航运与旅游业高度融合,完善邮轮码头、配套设施、邮轮航线开发建设,积极与国际一流邮轮运营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抢占东北亚邮轮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运行,结合"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定位,本文对国际国内典型航运中心与自由贸易区联动发展经验进行研究,在剖析大连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自贸区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际国内航运中心与自由贸易区联动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一)纽约--双重身份管理与枢纽型优势发挥。纽约航运中心是典型以经济腹地为依托的国际航运中心,其纽约港是世界天然深水港之一,腹地辽阔且拥有规模巨大和功能完善的集疏运系统。纽约自由贸易区是全美面积最大的自贸区,境外货物出港(进入美国)前不收关税,主营进出口加工制造,涵盖汽车、石化等加工业务。纽约联动发展的特点与经验:一是双重身份特色管理。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既是第三部门交通管理机构,又是纽约自贸区的承授人。除管辖纽约市附近所有的港口、机场及主要交通线路外,还对新泽西港自贸区、伊丽莎白港区等进行管理经营。二是发挥枢纽型港口优势。纽约新泽西港四百多公里范围内囊括约21%的美国零售市场,新泽西港务局利用港口腹地优势,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和码头服务功能,为入区企业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运输便利。
(二)上海--制度功能创新与服务要素集聚。经过多阶段发展转型,上海航运中心已逐渐成为世界级航运中心之一。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主要经济腹地,交通网和集疏运渠道畅通。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目前依然保持世界首位。作为我国大陆境内的首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区,其政策与经验强调复制性和推广性。上海联动发展的特点与经验:一是功能与制度创新。沿海捎带业务先行先试,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吸引货物回国中转。启运港退税试点扩围至6个省份,囊括长江黄金水道多个主要港口。自贸区"单一窗口"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相关部门先后推出六个方面海运开放政策并逐步推广。二是航运要素形成集聚效应。上海吸引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已超千家,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多家国际航运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自贸区背景下制约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发展的问题
(一)自由港开放力度有限。从国际经验可见,自由贸易与航运一体化发展是共同特点之一。相比之下,大连港口的开放程度、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仍然较为严格和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贸易和运输的发展速度。
(二)航运软实力"短板"突出。近年,大连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港航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航运软实力与航运规模发展不相匹配,尤其是船舶管理、航运经纪业等航运高端服务方面并不发达,对航运中心整体发展建设十分不利。
(三)航运与其他行业融合度不高。目前,大连航运业与部分重点行业的发展交集并不多。航运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金融业交叉发展缓慢;作为东北重要的旅游型城市,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尚未充分发挥行业间的优势效应。
(四)临港产业集群支撑作用不够。大连正在着力发展的石化、船舶、物流等临港产业集群,虽然同比增速较快,但由于产业链不完整、规模相对较小、区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港口合力效果不显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建设在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基础上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共赢格局。大连港虽通过与省内和环渤海重点港口建立航运支线网络和海铁联运架构,但航运合力效果非常有限,没有形成联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竞争力。
加强自贸区与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的思考
(一)借助自贸政策红利,加快航运开放与创新。大胆借鉴国际国内航运中心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经验,以自贸区同步建设为契机,抓住与上海对口支援机遇,争取更多制度和功能创新政策,分阶段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持续深化通关改革,努力将通关便利化全面覆盖口岸,探索更为便捷化服务航运企业的具体措施,大力支持航运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升级和功能拓展,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与自贸区建设协同发展。
(二)补齐短板,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在大力发展航运中心基础性建设的同时,应尽快解决短板问题,不断加强软实力发展。广泛吸引航运要素集聚自贸区,支持服务功能拓展。建议利用自贸平台,设立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利用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航运服务类企业落户大连。培育和引进各类航运中介机构,加快发展船舶经营与管理、海事法律仲裁等中高端航运服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海事服务功能,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全面提升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
(三)加强与优势行业融合力度,提高联动发展效能。作为东北的金融中心,大连应将航运与金融"双中心"深度融合,借助自贸优势,完善航运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航运金融产品研发,鼓励信托、租赁、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向航运业倾斜。充分抓住全球邮轮经济"东移"的新态势,把航运与旅游业高度融合,完善邮轮码头、配套设施、邮轮航线开发建设,积极与国际一流邮轮运营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抢占东北亚邮轮主导地位。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自贸航运特色。在自贸区强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大连重点发展产业,尤其在物流、石化、汽车等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特色航运产业迅速发展。建议积极培育自贸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支持毅都集发、獐子岛、辽渔等特色冷链物流产业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石化产业链延伸和扩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发挥东北亚能源港的重要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自贸区进口汽车码头发展,带动航运物流产业不断升级。
(五)整合东北亚港口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学习借鉴上海航运中心区域化合作模式,强化与辽宁港口群、环渤海港口群、日韩港口群的互动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大航运联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举办区域性航运中心论坛、签署备忘录等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合作,不断支持港口企业与大型货主开展一体化合作共赢。推动集装箱支线与干线、内贸与外贸航线联动发展,利用大连港口的区位特点,发挥东北亚区域港口合力。
(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对高端航运人才的培养,以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通过委托培养、联合高校培养等多种方式丰富培训体制,探索设立航运教育专项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资助。设立航运高端人才库,提高智力经济价值,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机制。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