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东风助推大连港驶入发展快车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03浏览次数:117

   2017年4月1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4月10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成立。作为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大连港相继落地"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等30项自贸区政策。结合自贸区政策优势,大连港大力推进港口保税和国际中转等相关业务,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多方面突破,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自贸试验区政策落地后,大连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更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集装箱汇集于此,由大连港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而为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及新线路的开辟提供了货源保障。

  在"一带一路"上,大连港开始布局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大连片区挂牌成立的当月,高效稳定畅行于中韩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三星"班列,正式升级为"大连-沃尔西诺"公共班列;2017年5月,为大连本地出口企业"量身定制"的"大连-俄罗斯新利佩茨克"耐火砖班列顺利开行,开辟了本地制造企业货物出口全新通道;2017年10月,在大连片区正式挂牌半年后,我国首条直达斯洛伐克的"大连-布拉迪斯拉发"中欧班列开通,一条中欧班列入欧的全新通道也得以正式开启。

  得益于自贸区相关政策利好,大连港2017年过境班列货运量实现了双向激增,全年完成过境集装箱量3.5万TEU,增幅94%。在板材、纸浆、机械零件、汽车配件等进口货源的带动下,回程箱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幅284%,占过境班列业务总箱量近4成。

  首破保税混矿千万大关

  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保税混矿"、海关通关"归类尊重先例"、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口岸监管单位协同"三互"大通关、自贸金融在线服务平台服务5项重大改革创新措施。

  进入2017年,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政策赋予后,混矿业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年大连港保税混矿成功突破1000万吨,较上一年度翻一番。

  目前,以混矿产品为主的大连港铁矿石中转业务范围已拓展至环渤海及长江流域、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国际中转合作港口达15个。

  2018年,在自贸区政策支持下,大连港保税混矿业务量有望突破1500吨新大关,国际中转量将达到800万吨。

  步入冷链物流发展新阶段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不仅给国际中转业务带来更大便利,还对进出口的水果、水产品、肉类等业务带来新的机遇。2017年7月31日,大连港冷藏精品快线开通,24个标准箱美国车厘子搭乘海洋联盟美西线"COSCO OCEANIA"轮,仅历时12天便从产地美国抵达大连口岸,成为首批海运直航至大连的美国进口高端水果,并在第一时间完成通关并分拨华北及东北地区,大连港冷链物流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全年,大连港完成冷链集装箱量近22万TEU,同比增幅12%。借自贸区的"东风",大连港在吸引航运高端服务业集聚的同时,高端服务功能融合发展的载体作用越加凸显。

  拓展平行进口车布局网络 完成平行进口车9100余辆

  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及相关政策的落地,不仅可以实现关税的延缓缴纳,降低了金融成本,而且也将为其提供多元的融资渠道,能够吸引更多平行进口汽车贸易商落户大连,进口汽车种类和总量以及港口平行商品车转运量、地区汽车内贸交易额都将随之增加,当地的老百姓则能够买到更便宜的进口车。

  2017年,大连港平行进口车完成9100余辆,平行进口车贸易网络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来源:天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