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泾散改集 助力2035年上海港集箱吞吐能力超6500万TEU目标

发布者:李志平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2599

2022年9月22日,上港集团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投资建设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在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位于宝山罗泾码头的改造项目将为上港集团长江战略及长三角战略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3年农历春节,一锤锤打桩声在上海长江口的罗泾码头响起。作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团)于2022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造项目,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地正如火如荼地作业中。根据规划,罗泾港区原煤炭作业区将被改造成集装箱码头,预计年通过能力达到260万TEU。

作为上港集团2022年提出的两大港区建设计划之一,罗泾码头何以成为集团的改造目标?又将承载着上港集团怎样的宏图?

港随城兴 罗泾码头发展历史变革

作为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罗泾码头历史悠久,其港区在规划之初便明确了以煤、矿为主的大型专业化散货作业码头的发展目标,旨在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为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地区提供中转服务。

随着黄浦江的功能转变、沿江区域的开发以及上海港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众多沿江散杂货码头被拆除。而散杂货作为上港集团一项重要业务,并没有随着众多沿江散杂货码头的消失而停下,上港集团在宝山罗泾一期码头周边建设罗泾港区二期码头,作为散杂货业务的集合。全面建成后的罗泾港区年吞吐能力达3780万吨,并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散杂货码头。同时,罗泾一期码头也启动“矿改煤”工程,上港集团煤炭分公司将煤炭业务转移至罗泾码头。经过多次的升级改造,由煤炭码头、矿石码头和钢杂码头三个部分组成的罗泾港区成为上海港辐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散杂货接卸和装运中心。

如果说罗泾码头是随着上海乃至中国建设发展而兴起的,罗泾码头的定位也随着政策的调整而慢慢转变。随着环保政策和相关要求的提出,长江众多沿线码头纷纷开始功能转型。2014年7月,根据《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罗泾港区为保证饮用水安全,停止危险品货物装卸作业。2019年11月,按照国家相关环保要求,上海罗泾矿石码头开始启动功能转型,并停止铁矿石装卸作业。

另一方面,随着工信部《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发布,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减量置换等多项重要举措开始实施。数据表明,2017—2025年中国钢铁行业计划退出炼铁产能3.25亿吨,置换新建产能2.85亿吨;计划退出炼钢产能3.6亿吨,置换新建产能3.2亿吨。其中上海是净压减主力区域。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就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就推进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显示,经调整转型后上海地区将总量减少铁产能约580万吨、钢产能约66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成立的罗泾矿石码头公司由上港集团、香港珏瑞投资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的方式合资组建,是区域钢厂铁矿石进口的重要枢纽。随着钢铁产能的置换以及产能南移,罗泾港区的煤炭、铁矿石运输需求不及以往。港区转型或成顺应政策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最好方案。

散改集助力吞吐量增长

近年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增长,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TEU,同比增长0.6%,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主阵地,保持母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一是上港集团的发展目标。据了解,目前上海港实际集装箱作业吞吐量已超设计通过能力。这不仅体现出上海港高效的作业能力,更显示出新建码头对于上海港整体集装箱吞吐量所能带来的巨大提升空间。

2022年9月22日,上港集团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投资建设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公告当日还审议通过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的建设议案,两个集装箱码头的投资建设将为上海港带来集装箱吞吐能力的大幅提升。不过,由于两个新码头的区位条件不同,可以预测其发展的方向将会各有侧重。与面向东海的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相比,罗泾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靠近长江沿线,更适合成为长江内航线的中转枢纽。上港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表示,“罗泾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将以内贸为主,兼顾一部分外贸,整个服务内循环、服务城市发展新的需要,包括服务广大沿江腹地的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提出面向2035的愿景图,其中包括将新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改建罗泾作业区集装箱码头,至2035年全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6500万TEU以上。

据上海发改委2022年11月9日的核准批复文件,改造项目将针对罗泾港区原煤炭作业区,布置1个10万吨级和4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泊位总长度1432.1米,其中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长度712.1米、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总长度72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262万TEU;占用水域面积控制在70公顷以内;陆域占地面积82.8公顷。

区位优势服务长江战略及长三角战略

长期以来,上港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积极发展水水中转业务。据了解,2022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达53.5%,较2022年的49.3%上升4.2个百分点。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提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战略也是上港集团发展的基石之一。长江流域作为上海港直接货源腹地,是上海港发展的立足根本;对长江流域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对上海港发展航运中心建设起到关键作用。2010年,上港集团成立独资公司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积极布局长江沿线港口及航运企业,提升上海港水水中转服务能级和上海港资源利用率(见表1)。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罗泾港区对于长江战略的枢纽作用不言而喻。

 

在罗泾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改造项目公告发布一个月后,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上港集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港集团又成立长三角河海联运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集团在长三角区域市场的运营发展。短期内的动作频频,既预示着其中的关联性——2022年2月24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宝山码头调研时指出,宝山是上海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和联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也预示着时间的紧迫性——上海海事局通告显示,罗泾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改造工程作业时间将从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12月22日。同时,该改造工程在2023年春节期间并未停工,也暗示着上港集团希望罗泾集装箱码头项目能够尽早开始运作。

在防疫政策优化后中国经济强势复苏,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达2012年4月以来新高。随着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长江沿线及长三角区域的集装箱运输市场或将会出现一波强势升温,对于上海港中转码头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旺盛。

根据预测,至2035年,罗泾作业区集装箱吞吐量将达400万TEU。而罗泾港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进一步升级改造,预计将总共建成5个7万~10万吨级和13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每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00万TEU,同时部署自动化码头智能运营管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上海港区的整体运输能力。作为上港集团一大重要工程,同时也是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及的重大项目,罗泾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改造工程将为上港集团的长江战略、长三角战略提供支撑,成为上海港长远发展新动能,为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带来助力。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转载文章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